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大工匠:为中国工人“激情燃烧”
· 网友留言
· 大工匠:为中国工人“激情燃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工匠:为中国工人“激情燃烧”
  4月28日,一部被誉为“中国工人平民史诗”的电视剧,在席卷全国收视狂潮后,登陆北京电视台晚间黄金时段,无数首都观众充满了期待。

  他们有理由期待——28集连续剧《大工匠》,讲述了某钢铁厂锻造工人40年的生活和情感故事。在全国各地播出时,虽然属于工业、工人这样的“冷僻题材”,却以黑马姿态傲视古装、苦情泛滥的荧屏:火爆东三省,相继打破长春、哈尔滨、大连等地的收视纪录;风靡长三角,上海、杭州热播,更创下南京地区黄金时段的收视佳绩……

  而在网络上,打开“百度”搜索,许许多多的网民以此为题写“博客”、在BBS上发言、互相询问有没有看过……

  一部工人戏,为什么会成为收视率和观众口碑“双料冠军”?是什么,让这么多人为两名中国工人的命运“激情燃烧”?

  荧屏近十年

  没有工人题材电视剧

  “一打开电视就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我国有1.2亿产业工人,他们才是我们普通人生活中的主流群体,不写说不过去。”导演陈国星曾拍摄过《抉择》、《错爱》、《孔繁森》等影视作品,他无奈地表示,荧屏上已经有近十年没有工人题材电视剧了,武侠、言情、苦情戏的跟风热潮,已经边缘化了这个大众题材。

  《大工匠》讲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五十年代产业工人的故事。它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产业工人随着时代的变化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和人物之间的爱恨纠葛,全方位向现代人展示五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及精神面貌。

  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的刘振权与剧中的主角一样,也是八级工匠。“我做了38年的锻工,无意中看到这个片子,很意外现在还有人会拍摄工人题材的电视剧。”

  剧中,著名演员孙红雷扮演敢爱敢恨的八级锻工杨老三。孙红雷特意去工厂体验了10天生活。在前不久回母校中央戏剧学院与师弟师妹的一次见面会上,他说了一段这样的话:

  “工人们一开始以为我们是去‘玩票’的,后来看到我们如此认真,就拿出他们最好的酒菜招待我们。”说到这儿,孙红雷有些哽咽,“工人们认为我们是明星,演工人会掉了我们的价。这句话听得我想哭。”

  剧中的场景唤起了老刘和同事们的温暖回忆:“特别是那时候人的纯净思想,让我们很感动。”

  制片人彭晓林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花大量篇幅追述过去的岁月,那是个质朴而单纯的时代。该剧展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无论是孙红雷扮演的杨老三的个性独特、不墨守成规,刘佩琦扮演的老工人的稳重传统,还有陈小艺在剧中对爱的执著,都是对那个时代工人性格的浓缩。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快乐,或许现代人看来,那个用粮票换东西的年代很艰苦,但就这样那个年代的人也有快乐,重温那段久远的岁月,或许能让我们再次回味责任、温情、质朴内涵。”

  有观众说:“写出一部好看又有厚度的电视剧,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不可少。近十年,中国电视剧没有工业题材,没人肯为工人写一部戏,这很不正常。在《大工匠》中,创作者则是站在社会与历史的高度上,通过独特的视角,关注工人的命运和情感。”

  对于观众的看法,该剧的编剧高满堂非常赞同,他表示:“《大工匠》校正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即投资商们事先认定的工业题材电视剧不受市场欢迎,其实是一个伪概念,是一种主观臆想。《大工匠》的成功,说明市场并不只能去迎合,还可以去引导。当然,要引导市场,得具备引导的实力。拍电视剧是一个多部门合作的大工程,哪方面弱了,或者少了哪方面的支持都不行,否则电视剧的质量就会受伤害。”

  工人阶级的

  正气和信仰让观众动容

  3月末,电视剧《大工匠》在南京播出一周,就夺得了南京地区收视率第一,同时也是江苏城市频道今年以来的收视率冠军。

  3月26日,《南京晨报》在读者的帮助下共调查了135名读者收看电视剧的情况。反映工人阶级生活的《大工匠》,受到观众的认可度排名第一。

  读者周斌说:“年长的观众为剧中真实的细节感动,年轻人则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单纯、真挚的感情感动。”

  60多岁的读者金正明说:“剧中的八级工匠讲的应该就是我的父辈。许多剧情我们都有切身体会。”

  “当时工厂里确实有很多油嘴滑舌的人,就像孙红雷演的杨老三那样,调皮捣蛋,爱打扮,爱炫耀自己,我们都叫他们‘小烧包’。不过他们的技术不少都很过硬,人的本质也是好的。”读者王本英如是说。

  接受采访的很多观众都表示,像《大工匠》这样写工人的电视剧还真是没怎么看过。“其实工人在工厂的生活,工人阶级的品德都是蛮值得关注的”。

  在收视反馈中,有这样的评价:“《大工匠》是工人版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当过10年钳工,剧中厂房、环境和氛围太熟悉了,工人那种粗糙又细腻的情感,演员表演得非常到位。主题曲《金瓶似的小山》那熟悉的旋律一响起,我好像又回到了那个难忘的红色年代。”

  还有网友说:“我从剧中看到了工人的伟大和可爱,在困难的年代,他们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自己却饿着肚子努力生产,他们为崇高的信仰而奋斗,这是现代人比较欠缺的。”

  江苏城市频道负责收视调查和分析的韩先生说,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在剧中有不同的感动点,老一代人为那个年代的真实感动,而年轻人则被人物的情感打动。

  《大工匠》的收视反馈有点类似《亮剑》,那种血性、刚强、牺牲和万众一心让观众为之动容。韩先生认为,片中那令人振奋的“正气”才是《大工匠》制胜的法宝,它让观众看到了工人阶级的英雄气概和豪气,而这种精神恰恰是被物质包围的现代人所需要的。

  不光是追思那个时代,

  更要为现在争取一些东西

  在拍摄过程中,该片主演、当红明星孙红雷和另两位主演刘佩琦、陈小艺一起,在首钢工人出身的制片人赵宝刚的带领下,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天天下车间体验生活。

  “体验生活的时候,那些八九十岁的老工人谈到他们年轻时候的生活充满了情感和向往。他们一心一意做了几十年工人,无怨无悔。对比现在年轻人的浮躁,他们的精神状态值得我们反思。”

  这部电视剧的制片人赵宝刚,曾在首钢当过工人。他说,在那个年代,八级工匠很帅也很酷,当年他们就是在比较简陋的工作环境中生活得特别快乐,收获很多。

  孙红雷表示:“拍戏不光是追思那个时代,更是要为现在争取一些东西。如今荧屏上都是泡沫化式的一夜成名,‘80后’、‘90后’的年轻人也许并不理解《大工匠》里他们的父辈、祖父辈的选择和情感。”

  孙红雷透露,有一次他回母校,被师弟师妹们亲热地拉进寝室。原以为他们有一堆演技方面的问题,不想听到的是“师哥,怎么才能出名啊”之类的问题,问得他气不打一处来。

  孙红雷说,希望通过这部戏,让年轻人看看父辈们的生活,对现实做出些深层的思考。

  让更多的工人形象矗立起来

  《工人日报》注意到,尽管《大工匠》创下了不菲的收视率,又有当红明星孙红雷、刘佩琦担纲主演,按说应该受到关注,但依然无法与各种媒体文化娱乐版连篇累牍地追星、“八卦”相提并论,这种鲜明反差,多少反映了工人题材文艺作品被冷落的尴尬与无奈。

  为此,《工人日报》发表评论说,应该承认,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队伍的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这使传统意义上的工人概念因为“放大”而变得模糊了。但就狭义的工人而言,还是指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的产业工人,当然还包括农民工。可惜,这个意义上的工人随着国企的改制变得越来越少了,而民营、外资企业的工人又很少进入作家的视野,农民工的形象则被划入“打工文学”之类,这又使工人的概念不仅模糊,而且缩小了,因此工人被文学创作边缘化。澄清“生产一线工人”的概念是一个重要前提,明确了这一点,工人形象才能回归本意。

  工人题材的文艺创作需要生活。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有多少体验过一线工人的生活呢?恐怕只能说极少。没有生活就没有感受,没有激情,创作不出来,也表演不出来。看看荧屏上的俊男靓女,除了表演都市丽人颇具“本色”外,演虚无缥缈的古装戏都假,何况演人们真实感受的现代工人?作家不深入社会生活,演员不了解工人疾苦,难怪荧屏、舞台远离工人。

  然而,一线工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精神是高尚纯净的,无论社会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他们都要在生产一线流汗,甚至流血,他们是国家的脊梁、社会的支柱。通过文艺创作表现工人,应该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正如孙红雷所说,“拍戏不光是追思那个时代,更是要为现在争取一些东西。”争取什么呢?老一辈工人身上的精神与境界。丢掉了这些,不仅丢掉了工人阶级的传统,而且会使现在的年轻人无法理解父辈、祖辈的选择与情感。这种断代与隔膜会成为历史的遗憾和悲哀。

  为了记录历史、教育后人,为了继承,也为了发展,希望文艺工作者把更多的工人形象请回荧屏和舞台来。

  (本报综合《工人日报》、《文汇报》、《北京青年报》、《每日新报》等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大工匠:为中国工人“激情燃烧” 2007-4-30 浙江日报000102007-04-3000034;浙江日报000102007-04-3000025;浙江日报000102007-04-3000026;浙江日报000102007-04-3000027;浙江日报000102007-04-3000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