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编者的话
· 一年文化活动
早都有了安排
· 看看谁家民俗“宝物”多
· 24个报名村
· 村民三天有一次文体活动
· 外来藤球“种”进小峙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看看谁家民俗“宝物”多
——开化左溪村农民收藏爱好者的三张素描

记者 毛广绘 开化县报道组 朱建平
  草鞋耙、上轿鞋、香炉、花瓶、蓑衣、石磨、旧地契……4月16日,开化县齐溪镇左溪村开展了别具特色的赛宝活动,村民们纷纷展示出自己收藏多年的“宝物”,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宝物”好。这是左溪村“种文化”活动的内容之一。村里还特地请来县文馆所所长陆苏军“鉴宝”。

  左溪村民历来就有收藏的爱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具等,他们都一一收藏。这些“宝贝”记录着左溪村行将消逝的民俗生活。2005年4月,在镇文化站的支持下,部分村民自愿将64件老古董集中一块,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级“民俗文化展览厅”,向游客免费开放。参加“种文化”百村赛活动后,村民的收藏积极性更高了,据不完全统计,全村收藏的“宝物”达到了80多件。

  陋室藏宝

  汪德炎,一个很实在的农民。听说要去他家看宝,刚从田里回来的他,赤着双脚,卷着裤脚,裤腿上的泥巴也不掸,高兴地领我们进屋。

  说起他的宝物——铜钱宝剑,汪德炎就眉飞色舞。他说:“这是用200多个铜钱串起来的两把宝剑,2001年的时候,有人想买我的剑,说是30元一个铜钱,我虽然等钱盖新房子,但坚决不卖剑。”这两把剑已在他家传了130多年,主要用来辟邪。“其实这只是半对剑,另外一半在安徽。”汪德炎说,“我打算去把另一半找回来,凑齐铜钱宝剑,下次赛宝时就可拿出来了。”

  85岁老太太的压箱之宝

  85岁的老太太郑明姬耳不聋眼不花,我们再三说明只是看看,不买东西,她才笑眯眯地从房间里抱出两个锡罐、一个梳妆盒、一个锡制的酒壶。还介绍说,过去,哪家生了男孩,都要用这个壶装满酒,挑上鸡蛋,到外婆家报喜。一旁的孙媳妇抱着孩子走近了看,说:“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奶奶拿出这些压在箱底的宝贝。”郑明姬说:“现在男女平等了,男孩女孩都一样,当然用不到这东西了。”

  “我家的藏品最多”

  “我家的藏品最多了。”这是汪天发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确实,在村民俗文化展览厅里展出的64件展品中,有10多件是汪天发提供的。

  汪天发告诉我们,左溪村的民俗文化特色鲜明,但大部分有特色的东西都慢慢丢失,有些甚至被贱卖出去。汪天发的爷爷是清末秀才,他想起了爷爷的教诲,承担起了保存民俗物品的责任,从虎头鞋到针线筐,从饭桶到草帽,他都一一收藏,精心保护。看着摆在桌上的一块砚台,汪天发说:“这是我爷爷用过的砚台,1986年的时候,有人出600元钱买,加上盖子的话,他愿出两三千元,还好当时没卖掉,不然我现在会后悔死的。”

  汪天发把自家的每一件藏品都放在展厅,他说:“放在这里外面的人来看看,能了解我们村的文化,村里的后辈来看看,能了解过去的生活,比藏在我自己家里有价值。”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8 看看谁家民俗“宝物”多 记者 毛广绘 开化县报道组 朱建平 2007-4-30 48256F32002924A6482572CB003CE8D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