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篆刻艺术家和教育家。先生从艺六十多年,虽年届八旬,仍孜孜不倦地著书立说,辛勤创作。所著《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篆刻美学》、《中国印章艺术史》等都是独特的开创性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近年来所创作品愈加精美,具有极强的艺术个性,为海内外艺术界瞩目,也为有眼光的收藏家所关注。
刘江先生师从诸乐三,是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的再传弟子。他的行楷出自李北海、黄山谷;其篆书出秦入汉,汲取甲骨、钟鼎、刻石之精髓。因此其书法以气势开张、骨力雄强著称,很好地完成了骨与肉、力与气、神与韵的统一。刘江先生书法无论是甲骨的坚朴,小篆的雄秀,还是汉篆的磅礴;无论是尺牍小品、还是丈二巨制,在用笔上极有节奏感,一墨点去,节奏弹跳;一笔挥来,张弛合度;枯荣幻化之际,却是满眼骨肉丰盈,具有开阔轩昂的大气势、大格局。既有传统的古典意味,又透发着新鲜的现代神韵。
他的篆刻作品,方寸之间也具有大气磅礴之势,韵律隽永之味。他的篆刻上溯秦汉,近得吴昌硕之法乳,并由此独创新格,而其中又以叠篆印和甲骨文印最具有特色。
叠篆,也称九叠篆,是唐宋元时期官印的典型形制,这一时期在印学史上一向不为人所重视。刘江先生却对此有独到的看法,他从这些官印的大、宽、满的外形中,删除了呆板笨重和滥杂粗糙的成份,辨证地看到其中的可录取的另一种风韵,即广(涉及面广)、多(众多风貌)、变(线条和印章形式的丰富变化)。他积二十余年的研究和创作实践功夫,从唐宋元官印中悉心探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一种既古典又崭新的艺术风格。刘江先生的叠印,因势盘屈,逶迤遒劲,丰满与灵动,扑朔迷离的线条中,无不透露出笔墨趣味的流动之美,而细味其用刀的性格,在作品中又能感受到一种淳朴肆直的意境。
甲骨文也称卜文,自以至今已逾百年。其间,不少书法家和篆刻家为其古朴和奇肆所折服,取其入书入印,取得了相当大的艺术成就。著名的有罗振玉、简经纶、杨仲子等。
刘江先生以卜文入印,始于二十世纪40年代,在创作和实际的理论上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卜文篆刻总体特征是:刀笔相融,浑厚华滋,重气势、重韵律,简约而不单薄,繁密而有秩序,古味与新意水乳交融,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甲骨文入印大约有几个难处,首先是直接可用的文字少,难以适应丰富多彩的印语;其次是由于卜文大多以细硬之刀为之,用笔用刀难见其意,后人如果依样画瓢应用于印章,又极易发生“枯寒”之弊病,再者,由于甲骨文的风格多样,采其入印,颇难协调,故章法也难以驾驭,稍有不慎便坠支离之态。
也正是由于很好地处理了这三方面的问题,并一以贯之以书法的特色,刘江先生在卜文篆刻创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对用字的观点是:“甲骨文研究的考释是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而甲骨文书法与篆刻是以甲骨文字为载体的一种艺术创作,两者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不能混为一谈。在印章创作时,缺少之字,只要不违反造字的基本规律,又能提高艺术效果,可以在谙熟其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偏旁组合,或适当借用籀篆中字,并以卜文结构与用笔规律化之,以补充其所缺。”(《刘江甲骨文篆刻百印》前言《甲骨文篆刻艺术的探索之路》)在创作中,他的用刀用笔与以前的印家刻卜文有很大的不同,采用了遗貌取神的手法,敢于以拙重的笔意、朴实浑厚的吴昌硕之家法与甲骨文的瘦劲锐得相互渗透,根据需要要有直接用单刀的,更多的是采用富含墨趣的冲切相间的刀法为之,很传神地体现了卜文书法的“原生态”。所以,在刘江先生的卜文印中,其用刀锐劲,又富有笔墨意趣,是其突出的个性,这是与他的整体篆刻作品风格一脉相承的。
刘江先生还认为:“作卜文印需古朴,峻峭中透出现代气息方佳。”(《光甫》印款语)这种“现代气息”的亮点除了体现在刀传笔墨之情外,还在于章法的结构上。刘江先生的卜文印能得大气势、美韵律,关键在于章法与刀法的有机统一,在章法的谋局布篇上,十分注重对传统古玺艺术中结构形成规律的把握,同时注重吸收西方视觉艺术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在许多卜文印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艺术思想的闪光。在章法中,我们可以发现,印面中心的律动、疏密、开合、呼应、衬托等等方面都是有着精心的处理,无论印面的繁简朱白,都有其内在的意蕴可寻。
近年来,刘江先生不断研究探索卜文印的创作手法,还试以卜文刻陶印,利用陶土的质地变化,在块面处理上更具虚实相生,朴掘沉浑的天趣之美,在气韵上更臻新的境界。以旧的形式,发新的意境,以老的题材,作新的文章。日日新,又日新。在书法篆刻艺术的创作中,刘江先生始终以一种新的眼光,一种新的心境,抒发着对祖国传统艺术的挚爱,而他的精美作品,又不断丰富着传统艺术的宝库。
(本文作者系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