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想老了享儿女的福,哪知道盘了一代又要帮他们盘下一代。”这是笔者采访中听一位农村留守老人所说的让人揪心的话。在谈到儿子不能经常回家时老人表示出理解,但流露得更多的是内心的冷落和期盼。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壮年山呼海啸般拥进城市,成为打工一族。在背井离乡淘金的同时,他们把年幼的子女和年迈的父母留在家中。步入黄昏的老人需要家人的体贴照顾,渴望有一个颐养天年的家庭环境。可眼下原本是主劳力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后,白发老人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肩负起种田重担,一年到头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忙个不停,透支着他们的体力;儿女外出打工,大部分老人重新当起了“爸”、“妈”,操心管教孙辈,照顾其读书成长,为其做饭穿衣;老人们年老体衰,难免三病两痛,儿女不在床前,没人热汤热水地服侍,只能自个撑着;更受煎熬的,是老人们精神上对在外儿女无尽的牵挂和内心深处无言的孤独。
面对家庭“空心”、亲情疏离,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及在外务工的子女们都应该关爱留守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镇乡党政、村两委要把关心留守老人作为加快本地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件大事来抓,自觉地“补位”养老服务。
要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强化公共医疗服务,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转换,建好老人协会,开展老人喜闻乐见的社会文化活动。做到“干部是子女”、“近邻胜远亲”,对留守老人户开展联系,经常到留守老人家里看一看,问一问柴米油盐缺不缺、衣食住行好不好,在劳力和管教孙辈上有什么困难,填补亲人离家留下的空白,切实帮助解决留守老人的实际问题。对未带孙辈的留守老人,可作“托付赡养”、“托老所”等新形式探索。
长期在外打工的儿女要经常通过书信、电话问候老人,最好的方法是实现就近打工,更好地照顾父母和教育子女。
相信,只要我们用心、用情,坚持不懈,乡村“留守老人”的问题,就不会再是一个沉重而苦涩的话题。
(据《宜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