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坚持标准条件 发扬党内民主
· 卡斯特罗朗读胡锦涛亲署信
· 奉化村村都有“新农村建设顾问”
· 走进“西湖创意谷”
· 今明两天仍有雨
· 近40万尾国家重点保护
水生野生动物放归长江
· 生态家园日渐显山露水
· 萨尔科齐罗亚尔进入第二轮
· 刷卡“卡”住长流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生态家园日渐显山露水
本报记者 吴妙丽
  “一面湖镜映蓝天,两岸水柳舞翩跹,山地钓鱼乐趣添,四季芬芳花鲜艳。”天台县农民金材权写的这首顺口溜,描述的是他所在的雷峰乡崔一村的实景。“生态村”建设让这个曾经脏兮兮、臭烘烘的村庄彻底变了样。

  自从2003年春天我省提出创建生态省战略以来,这样的变化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生态村、生态学校、生态企业……从纸上的蓝图化为现实的美景,一个人与自然不断和谐的生态家园正渐渐显山露水。

  不堪忍受恶臭的江风而搬家的余姚人沈岳新,去年又搬回了姚江边,此时的姚江经过整治基本恢复三类水质,重现水清鱼跃的景象。

  在永康龙山镇,张彩凤大妈现在每天早上可以在门口的大树下做深呼吸了。但在两年前,这里经常浓烟笼罩,家家户户门窗常年紧闭。这种变化是当地政府痛下决心全面取缔“小冶炼”后带来的。

  2004年起开展的“811”行动在全省掀起了治污风暴,7个省级重点环境监管区相继“摘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流域的污染整治初见成效,“母亲河”钱塘江水系一至三类水质的断面从2004年的51.2%提高到2006年的66.7%。

  “美起来了,亮起来了!”在杭州运河边住了60多年的老人陈华泉感慨。去年,11公里长的运河沿线游步道全线贯通,一水穿城,移步成景。漫步在杨柳垂荫、环境整洁的运河两岸,游客、市民无不沉醉。在浙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

  几年来,我省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指标纳入党政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招商引资时设生态门槛,环保不过关一票否决。全省各级投入生态保护、建设和环境治理的资金高达数百亿元,投入力度和增幅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

  家门口的河水变清了,久违的蓝天又回来了,四周的环境更美了,生态的理念也更深入人心了。在绍兴县柯桥街道百福园社区,张伏花大妈为了珍惜水资源,专门改造了屋顶排水装置,用积攒起来的雨水浇花、洗涮。这样的“绿色”生活方式渐成时尚。

  来自省环境监测部门的数据显示,在我省经济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基本稳定,2005年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我省以87.1分的成绩名列全国第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生态家园日渐显山露水 本报记者 吴妙丽 2007-4-23 48256F32002924A6482572C30026DA9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