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一季度我省进口增长强劲
· 我省95%农户有了房屋保险
· 难忘三年“驻村情”
· 下城区用“孩子的眼光”查找不安全细节
· 昔日猎人捐出“猎枪证”警示世人
· 脱贫农民的新生活
· “泥腿子”跳起了华尔兹
· “我们的心都碎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难忘三年“驻村情”
——记仙居县广度乡西角村农村工作指导员陈敏
本报记者 朱海兵 仙居县报道组 张肖斌
  山路蜿蜒而上,车子小心翼翼地先后绕过10余个急转弯。从仙居县城办完事的广度乡西角村农村工作指导员陈敏从城关出发,在狭窄的山路上驱车近1小时,回到海拔600多米高的西角村。

  广度是仙居县北部的一个欠发达乡,西角则是仅有158户、580余人口的一个小山村。3年来,这条连接外面世界的唯一山路,陈敏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次。

  村民的顺口溜:“当了三年西角人,全村旧颜换新貌”

  陈敏是在2004年4月从仙居县城管局下派到西角村的,去年被评为省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农村工作指导员一年一轮换,而工作在县城、家也在县城的陈敏,却在这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一呆就是3年。

  广度乡党委书记陈乾友说,陈敏不走,是因为“村民不放他走”。有村民自编的一顺口溜为证:全靠党的政策好,派来一位陈指导。当了三年西角人,全村旧颜换新貌!

  村子里现在全是水泥路,路两旁还进行了绿化。3年前,西角不仅房屋破烂不堪,还“雨天泥水横流,晴天污水遍地”。陈敏和村支书四处求助,全村人一起动手才“硬化”了路面。

  村子里没有其他山村常有的“村外空气清新,村内异味扑鼻”的尴尬。村北、村南各有一排崭新的猪舍,取代了原先房前屋后的猪圈;处在村子四角的4座砖砌的公共厕所,取代了全村大小135口露天茅坑。村民王月彩高兴地说:“原先天一热,村子里、家里都能闻到阵阵恶臭,蚊子、苍蝇嗡嗡乱飞。现在清爽多了。”

  “这些新变化,全靠了陈指导。”村民蒋小坤悄声告诉我们,其实王月彩一开始对卫生整治是持反对意见的。她和其他不少村民一样,觉得这些“老习惯”没必要改。“陈指导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耐心地讲清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还想办法由村里集体建造猪舍,象征性地向养猪户收取1天1角钱的租金。最后村整治卫生规划在村民大会上,全部村民举双手赞成”。

  老书记的心里话:小陈一心为村民,村民难舍是亲人

  村中心的小广场上,一些老人、妇女和小孩正悠闲地晒着太阳。见到陈敏过来,有村民立即端来了凳子,大家纷纷上前询问:“陈指导,听说你要走了?能不能不走?”陈敏解释说:“政策有规定的,不能超过3年。不过,我即使不当指导员,也还会经常来的。”

  这个消息在村子里“炸开了锅”。村民们一个个向陈敏发出邀请:“陈指导,你今天得到我家来吃中饭。这3年你还没到我们村民家吃过饭呢。”“陈指导,我拿一些春笋过来,你带回去尝尝。”……(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62岁的陈爱莲刚从山上挖笋回来,满满一麻袋,恰巧遇见陈敏,非要送给他。陈敏见状,连声推辞,并急忙起身提起麻袋,快步送陈老太回家。“你家里不宽裕,这笋可以拿去卖一点钱。”跟不上脚步的陈老太一脸无奈地说:“陈指导这人就是这样,太客气。帮村里做了那么多好事,我们送他一点东西却都不肯收。”

  “西角村以前的集体经济收入几乎空白,村民全靠种庄稼过日子。”村委会委员蒋宝生说,陈敏一来,就和村委会想着拓宽村民的致富门路。对青壮年村民,鼓励出去搞劳务输出、做生意;对在家务农的,引导种植效益好的高山蔬菜,还建立起“四个基地一个园”,即200亩杨梅基地、100亩蔬菜基地、100亩西瓜基地、80亩生姜基地和80亩猕猴桃园。两三年来,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加了700多元。

  现年77岁、曾做过30年村支书的蒋亨耀竖起大拇指说,小陈一心为着村民,大家自然都不希望他走。

  陈指导的西角情:对家人心有愧疚,村民关爱暖意浓    

  村民们告诉我们,村里有个老人病瘫在床多年,老两口生活很困难,陈敏每次一到村里,都会到她家照看一下,帮忙做些家务活,还帮助申请了低保,并经常自己掏钱从城里买药回来。村民蒋苏娟的孩子上学交不起学费,陈敏帮助跑这跑那,申请学费减免。而他自己的儿子,整天吵着要爸爸,他却难得抽出时间去陪。

  做指导员的这3年,陈敏对家人有道不尽的愧疚。2004年8月,正当陈敏忙于协调村民间的利益,紧锣密鼓召集村两委和全体村民对村道硬化进行公决时,老家传来母亲病重的消息。他一番思想斗争后,决定缓些天再回老家一趟。但没过几天,就传来了母亲去世的噩耗。祸不单行,2005年7月,强台风“海棠”突袭,西角村遭到严重毁坏。和村民在恢复生产第一线的陈敏,听到了老家传来的又一个噩耗:生病一年多的父亲与世长辞。忙于工作的他,心里虽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年迈的父母,但一直很难多抽时间去陪伴老人。这成了陈敏深藏于心底的永久遗憾。

  去年底,陈敏家因电线线路出现问题燃起大火,他1998年从部队转业回来后置下的家当全部化为了灰烬。眼前的惨状,再加上这些年来一件接一件的不幸遭遇,使陈敏的头脑一片空白。就在这时,县城管局和广度乡的领导、同事来了,西角村的村干部和村民也自发赶来了。看着村民们带来的鸡蛋、蔬菜及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陈敏的心里又充满了暖意。

  陈敏婉拒了村民的盛情邀请,和记者匆匆离开了西角村。走了不到10分钟,后面传来一声声急促的呼唤:“陈指导,陈指导,等一下。”回头一看,竟是陈老太双手分别提着一大袋用围裙包着的春笋,颤巍巍地抄小路追来了。我们赶紧接了过来,两大袋沉甸甸的春笋起码有二十来公斤重。

  回来的路上,陈敏一边在盘算着这最后一个多月的指导员工作安排,一边想着怎么把春笋的钱还给陈老太。他喃喃自语:“我只是做了一个农村工作指导员应该做的事,村民们却这样记在心里。我要更努力地工作,才能对得起村民们的心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难忘三年“驻村情” 本报记者 朱海兵 仙居县报道组 张肖斌 2007-4-22 48256F32002924A6482572C30030537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