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
节水之路
提到水,义乌人的心情是复杂的。
据测算,义乌水资源总量为8.20亿方,按户籍人口69万计算,人均水资源为1177立方米,不到全国人均的一半,如考虑约95万的常住外来人口,人均拥有水资源为500立方米,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人口的聚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还将进一步下降。据权威部门分析,如果维持现有供水能力,至2010年、2020年,义乌全市将分别缺水0.86亿立方米和1.82亿立方米,其中优质用水缺口分别为0.54亿立方米和1.22亿立方米,一般用水缺口分别为0.32亿立方米和0.60亿立方米。
一方面是水资源匮乏,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以小商品市场称雄全球的国际性商贸城市,对水的需求巨大。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义乌人走上了一条艰辛的节水之路。
2005年5月,义乌市被确定为浙江省三个首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县市之一,开始全面启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通过前期调研,义乌市找到了建设节水型社会面临的“症结”,主要是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地下水资源超采、城镇供水管网建设滞后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偏低等难题。为此,他们制定了《义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结合节水型社会相应的指标分析,制定了一系列对策。
——建立五个节约用水机制:即,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政策引导机制;科技进步推进机制;居民、企业(单位)用水行为市场调节机制;公众参与和全社会齐抓共管机制。
——实现五个节约用水工作的转变:由单纯农业节水管理向全社会节水管理的转变;由行政推动为主向经济、法律、政策手段为主的转变;由依靠工程节水为主向制度激励和工程建设相结合的转变;由城乡分割节水管理向城乡统筹节水管理的转变;由注重保护和利用传统水资源向传统与非传统水资源并重的转变。
——提高两个承载力: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水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
——达到一个目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多管齐下
建设节水型社会
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既是对传统水利观念的巨大挑战,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根本措施。义乌市多管齐下,形成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整体合力,共同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加强管理体制、政策体系建设,构建节水型社会的体制、机制框架。2002年,义乌市成立了水务局,将城市节水、城乡供水、城市防洪和原水利局的水利职能合并,并将原由建设局管辖的自来水行业划归水务局统一管理,基本实现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义乌市还在现行法律法规基础上,计划制定一系列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配套管理办法,如《义乌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义乌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义乌市排污收费管理办法》、《义乌市行业计划用水办法》等。其中,《义乌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已于2005年8月起公布施行,《义乌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已完成起草工作。与此同时,义乌市积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形成政府与社会公众互动局面。近年来,义乌逐步完善了重要涉水事务听证制度,建立了水信息社会发布制度,自2003年开始,每月向社会发布《义乌市水资源质量通报》,对市内主要河流和水库水质进行通报,并建立健全了110联动机制和公众监督机制,严格执行项目审批制度,加强了对节水设施“三同时”的监督、管理和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
——充分运用经济杠杆,规范居民、单位节水行为。义乌市建立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费和排污费均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水资源费专项用于对水环境保护及节约用水工作,排污费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义乌市还建立了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在分析近几年实际用水情况及现状水价合理性的基础上,按照小步快走的原则,分阶段制定了水价调整方案。2003年以来,义乌市已进行了两次调价,新一轮水价政策于2006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由每立方米2元调整到每立方米2.6元,调价幅度在30%,特种行业水价则由每立方米3元调整到每立方米6.6元,涨幅达120%。义乌市还计划根据各用水户水资源的使用状况,评定其节水水平,并制定相关经济鼓励政策,建立节水奖惩制度。对于积极从事节水工作的单位,根据节水工程投资额和节水效益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奖励。
——积极建设节水工程,全面提高水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义乌市积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如水稻薄露灌技术,花卉瓜果的喷、滴灌技术。到2006年底,全市共有喷滴灌面积7700亩,可年节水150万方。另外,加快建设节水灌溉工程。节水灌溉工程涉及八都、岩口、巧溪、柏峰、长堰、姑塘6个中型灌区15万亩农田,100余公里干渠,工程投资10449万元。到2006年底,已完成20公里干渠改造。与此同时,结合标准农田建设,对各灌区的支渠、毛渠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义乌市还积极利用工业节水新技术,推广清洁生产理念,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全市正在以华川实业集团、金富染整厂、华昌塑胶有限公司为试点,以点带面,逐步对耗水量大、工艺落后的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如,华川集团投资的赤岸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万吨,总投资2800万元,目前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调试运行中。该工程的上马,将实现污水厂出厂水重新回用于造纸、印染、冷却等工艺,届时综合回用率可达到80%以上。义乌市还按照“集中供水为主,分散供水为辅”的原则,编制完成了《 义乌市“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积极扩大城乡供水,稳步推进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全面提高了农村饮用水安全水平。自2003年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以来,全市已累计完成改善农村饮水条件人口23万人。力争到2008年,全市自来水覆盖率达到100%,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到2010年,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为减少管网漏损和二次污染,义乌市启动了城乡管网改造工程,对陈旧老化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供水管网进行全面改造,以达到节水和提高用水安全程度的目的。他们还在城镇全面开展智能化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在新建住宅和工业企业全面推行节水器具。2006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市财政出资60%、市自来水公司20%、住户20%的政策,筹集建设资金,大大提高了市区居民一户一表改造的积极性。截至2006年底,城区已累计完成“一户一表”改造9910户。考虑到义乌优质水资源紧缺,而过境低品质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实际(义乌江每年过境流量15.7亿立方米),义乌拟实施分质供水工程,目前该工程已进入可研阶段。初步拟定在义乌江与南江交叉口建设双江水利枢纽工程,工程初步规划规模为水深4米,水面积3.5平方公里,库容1500万方;在此基础上,建设两个总规模为20万吨的工业水厂。义乌市还开展了社区中水回用、污水厂出厂水利用等节水项目建设。2005年,利用城区污水处理厂的出厂水,投资1100万元,建设了重水回灌城南河工程,通过提水回灌冲洗城区的城南河,改善河道生态环境。目前该工程已完工,并发挥作用。义乌市目前已建成了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7万吨/天。根据规划,全市目前正在建设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总规模达到60万吨/天,这为污水再生回用创造了必要条件。目前,四座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已进行招投标,其余两座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义乌市还选择部分社区建设雨水集蓄池用于小区绿化,并选择部分山区农村建设屋顶雨水集蓄工程。近期在国际村住宅小区进行试点。义乌国际村房地产开发商投资800万元,对小区及周边的部分雨水加以汇集,经净水处理后用于小区绿化、洗涮道路及室内冲厕等用途,预计每年可节约30~40万立方米水资源。
——加快相关规划编制工作,建立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推进科技节水。针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本需求以及本地具体情况,义乌市正在开展各项专项课题(规划)的研究。《义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已经浙江省水利厅审批;《义乌市节约用水规划(送审稿)》已通过审查,目前正在修改完善中。义乌市还积极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其中一项功能是实现对现状用水户的用水节水信息进行采集和评价,实行计划用水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管理。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用于全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一期投资200~300万元,目前正在实施中。
——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建立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为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义乌市政府于2004年8月下发通告,确定八都水库、巧溪水库、柏峰水库等9座水库库区为饮用水源保护区,明确指出了禁止破坏保护区的各项违法活动,有效保护了市内各主要水库,维持了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下一步,义乌市将研究制定《饮用水源水污染管理办法》,各职能部门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源环境。为加强农村水源保护,义乌市大力推行清洁养殖,禁止在供水水库进行投饲养殖,确保水资源不受污染。对已受污染的水源,则通过治理、保护等措施,使水质得到改善。目前,义乌市全民所有的水域已全面实行清洁养殖(除养殖场、渔种场以外);村级集体所有的水域三分之一以上确定为清洁养殖;用于农村供水及农村群众生活用水的村中塘、村前村后塘、屋边塘一律确定为清洁养殖。2006年已审核发放水域养殖许可证1113本,养殖面积2315.31公顷;其中用于清洁养殖的有214本,面积1240.6公顷;清洁养殖面积占整个养殖证规划水域面积的53.58%。从2007年开始,义乌市准备建立农村水源生态补偿机制,把传统用于投料养殖的水域置换为生态水域,力争在每个村建立一个清洁水源。与此同时,义乌市开展了农村水域保洁工作,按照“全水域保洁,分镇街管理,政府适当补助,物业化操作”的思路,着重加强城镇河道和水库的保洁管理。2006年,在佛堂镇、赤岸镇、后宅街道等地进行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义乌市委办、市府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义乌市水域保洁工作的通知》,在全市范围推开,真正实现全水域保洁。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确定单位或个人对全市的江、溪、饮用水源、影响景观、漂浮物较多的水库、山塘进行保洁。市政府专门拿出110万元资金,分一、二、三等奖,给各镇、街道以一定的奖励。2006年,全市开展水域保洁面积达1825.6万平方米。为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义乌市根据水资源状况划定了全市地下水水资源禁采区、限采区和可采区;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取水许可证制度;计划逐步关停城区管网覆盖区和禁采区的地下水开采井。2006年,市政府已安排20余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封闭违章水井,目前,在北苑街道进行封井试点工作,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通过试点工作,将逐步关停城区自来水管网覆盖区域的地下水开采井。义乌市还大力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计划从2003年~2007年,利用四年时间,投资3.36亿元,整治全市河道158km。截至2006年底,全市已对113公里河道进行了整治。义乌市以防治水土流失为重点,大力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一是在2000年编制完成的《义乌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结合义乌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要求,组织编制了《义乌市“十一五”水土保持总体规划》,该规划现已报市政府审批。二是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做到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大力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水土流失。2006年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6.3平方公里。为切实加强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义乌市实行了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将污染控制、环境建设、环境管理、环境质量等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镇街,并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建立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体系和定期公布制度,同时,实行城乡垃圾一体化收集处理工程,推进城乡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义乌市大力发展旱粮生产,积极发展节水型水稻生产。2006年,全市共推广旱稻1.2万亩。同时,大力发展节水型经济作物,并在考虑区域粮食安全基本保障的前提下,缩减或控制冷水茭白、养殖业等高耗水种养业规模,提高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利用率。
在工业领域,义乌市积极发展低耗水、无污染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并逐步关停现有高污染、高耗水行业,或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同时,严格控制新办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对污染源实行总量控制,根据城市环境质量要求、环境现状和环境容量,制定总量控制计划及配套管理办法。在第三产业领域,义乌市严格控制高耗水的洗浴、洗车行业的发展。宾馆、酒店等特殊行业要求全部单独装表计量,严格执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洗车业鼓励使用再生水进行洗车,洗浴业鼓励安装节水型用水装置,大众浴池有条件的安装智能淋浴器。
人人
都是节水主角
要不是亲眼看到,你很难相信,一个年收入15万元的义乌家庭,是这样用水的:
老楼挽起袖子,把洗衣机里漂洗完的衣服捞了出来,又放进一缸脏衣服,按下按钮,洗衣机的声音响了起来……
算一算账,就这么个简单的生活习惯,每次能节省30~40升清水。
老楼家住在义乌市唯一的节水型社区——稠城街道孝子祠。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增强市民节水意识,义乌市率先在这个位于黄金地段的社区,开展节水型社区创建活动。在孝子祠,节约用水早已经不是口号,而是居民实实在在的生活内容。“在我们社区,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节水窍门。”社区党委书记黄以法说。
而更多的义乌人,也在实践着同样朴素的节约理念。
为营造浓厚的全社会节水氛围,义乌市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机会,通过设台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和纪念品等形式进行多次大规模的节水宣传活动。同时,开展各类节水创建活动,鼓励居民使用节水器具,并开展“节水单位”、“节水家庭”的评比表彰活动。政府各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则以身作则,转变用水观念,提高节水意识,为公众树立榜样。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加大执法工作力度,阻止和严格处理违法取水、违法用水、破坏节水的行为。
人人都是节水主角,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目前,全民节水的理念在义乌正日益深入人心,一个和谐的节水型社会雏形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