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村庄“舞林大会”开场了
· 摸惯锄头的手 拿起纤细的笔
· 男女舞龙PK赛
· 镜头对准村里的人和事
· 农民乐队
奏响“和谐曲”
· 网友留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嵊州长乐镇上南庄村村民下苦功学音乐
农民乐队
奏响“和谐曲”

  本报讯 (记者 周智敏 通讯员 王洪良 李红卫) 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欢快、悦耳、高昂,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无法想象,奏出这样美妙乐曲的,竟是一班脸堂黝黑、卷着裤管、鞋上沾着泥巴的地道农民。

  “我们这支吹打乐队随时拉得出、吹得响!”嵊州市长乐镇上南庄村党支部书记周良兴告诉记者。据他介绍,这些身怀绝技的农民,有种田的,有做泥工的,有做木工的,也有当老板的。白天,大家都忙着赚钱,而到晚上,或在一些热闹场合需要他们“出手”时,只要一声招呼,便能立马聚集。“不要小看这些村民,他们会演奏的曲子有60多首,可以连续吹上4个小时”。

  从“1234”到“多来咪发”

  为把这60多首曲子学会,这些村民可都是下了苦功的。据吹打乐队的“音乐教练”邢以强说,他退休前一直在中学教音乐,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特殊的学生。当时,他将简谱“1234567”工工整整写在黑板上时,下面每个人都轻轻地念起“1234567”来,根本不知道曲谱是什么东西。邢以强哭笑不得,只有在“1”下面,叫他们写上“多”,“2”下面写上“来”……拿回家去多读几遍。这样教了一个星期,才渐渐没有人再念“1234……”了。

  “这些村民年龄不一,文化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也相差很大,所以教起来特别吃力!”邢以强说。村支书周良兴学得比别人快一些,但他是个急性子,见有的村民反复几次学不会,恨铁不成钢,但又不好骂人,只好“迁怒”到他手中的一面锣上。“我至少摔破了三面锣,但第二天就自己掏钱赔上!”周良兴憨憨地笑笑说。

  今年49岁的村民邢永祥说:“我的基础特别差,别人3天学会了,我至少得学一个星期。”为了学会吹唢呐,没办法,别人一天练一次,他只好每天早中晚练三次。为不影响别人休息,他常常将家门关得严严实实,或到别人听不到的地方去练,还经常一个人跑到邢以强家里去,要求“开小灶”。“我足足花了一年的时间来练。现在,我会吹的曲子有五六十首了。”

  从吹打乐队到越剧木兰拳

  在上南庄村吹打乐队中,有一对“父子兵”。父亲邢仁永吹唢呐,儿子邢益可擂鼓。父子俩白天各忙各的,晚上一起练吹打,经常相互交流。邢益可今年27岁,是吹打乐队中年纪最小的一员,可吹打乐队一曲吹完了,下一曲吹什么,都由他指挥。

  如今,上南庄村的吹打乐队,在省内已是小有名气。每年嵊州市举行的中国领带节,总少不了他们的表演。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东阳农民旅游节等重要节会,也邀请他们去助兴。

  看到吹打乐队成绩这么突出,村里的其他农民也都坐不住了。老大妈们学腰鼓,老大爷们学太极拳,年轻妇女们学唱越剧,爱好文体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三年前,村党支部书记周良兴,个人出资3万元,举办了首届上南庄村文化体育节,村民们利用晚上时间,表演了吹打、越剧、木兰拳、太极拳、篮球赛等多个节目。据长乐镇干部介绍,这样的“节会”,上南庄村已连续搞了三届,成了村里最热闹的节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8 农民乐队
奏响“和谐曲”
2007-4-19 48256F32002924A6482572B0003CBF7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