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8版:浙江高等教育
3  4  
PDF 版
· 浙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 再创辉煌谱新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4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浙江工业大学是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始建于1953年。在50多年来几代工大人不懈努力的基础上,近年来,学校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各项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办学水平稳步提升,综合实力已稳居全国高校百强之列。

  目前,学校在校本专科生达3万余人、研究生2300人;教职员工3000余人,专任教师1598人;拥有7个省“重中之重”学科、2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4个、硕士点7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由浙江工业大学牵头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正在建设,与政府共建服务平台5个,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37个;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1项,学术榜排名进入全国高校前70位。浙江工业大学已成为浙江省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

  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使命

  育人—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人才培养已多层次、多元化,浙江工业大学根据自身的定位担当起了培养能够引领和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的历史使命。2004年,浙江工业大学明确提出了精英人才培养的目标;2006年,将其列入学校的“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

  为此,浙工大坚持深化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专业结构布局合理、培养质量特色明显的教学体系。近年来,学校根据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目前58个本科专业中三分之一以上直接与浙江省的四大主导产业(机械、电子、化学和医药)相关,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与浙江经济的互动作用日益彰显;近年来开设的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生物技术、环境科学、海洋技术等专业也与建设数字浙江、绿色浙江、海洋大省等经济发展战略相呼应。与此同时,学校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大力推进教学管理和培养方法的改革。近五年,学校获得了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校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在全校建立起以导师制为主要载体的学生指导体系,并通过开放教学设施,结合课外科技竞赛、课外创新学分、开放式学生课外科技基金、教师科研助手等载体,推进了创新教育的广泛开展。近年来,全校学生共申请专利71项,授权27项,仅2006年授权专利15项;获国家级奖项达42项,获省级奖项近300项;在2005年第9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参赛成绩列全国高校11位;有两位同学先后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2006年国际(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浙工大学生团队获得特等奖。据了解,迄今为止,国内仅8所大学获得过该竞赛的特等奖。

  作为浙江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浙江工业大学已经为社会输送了11万余毕业生。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4%以上,就业率、升学出国率均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浙工大的毕业生已经在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浙江工业大学坚持以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依据,遵循“抓重、扶新、布点、创新”的原则,以“按一级学科规划,二级学科建设”的思路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形成了结构合理、相互支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体系,覆盖文、理、工、农、法、医药、教育、管理、经济、哲学十大门类。学校共有二级学科80余个,其中浙江省重点学科21个。

  浙工大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重点建设了纳米技术、制药工程等省级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并且采取“以任务带学科,以学科建设促学位点建设”的方式,把学科建设的成效落实到科研能力和学位点建设上,使学科建设分层次、分类型、有规划、有重点地推进。一是集中力量重点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关键领域的新兴学科建设,在浙江省的新兴产业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重视人文、艺术、理、法、医药等新学科的布点和建设;三是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思路,注重发挥传统学科的优势,调整和选准学科研究方向,加强化工、机械、建筑等传统优势学科的改造,为我省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提供支持。

  学科建设为提升科技工作水平奠定了基础,形成了面向浙江经济建设的良好的科研创新体系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浙工大紧紧围绕科技发展前沿和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坚持“大项目、大成果、多专利”战略,争取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十五”期间,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41项,其中省科技计划项目204项,包括31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共获各级科研成果奖13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0项。2006年申请专利264件,获授权专利128件,其中发明专利49件。2006年科研经费总量达到2.56亿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到款7043万元,完成产学研横向合作经费1.86亿元。

  学校积极投身服务地方经济。近3年,学校与30多个市、县政府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与企业合作建立科研开发联合体共37个,各类横向课题立项数达2200余项,横向科研经费近4亿元,先后与省内1000多家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为浙江省的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贡献。

  

  浙江工业大学在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坚持突出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师资培养和人才引进理念,培养和引进并重,着力改善和优化师资队伍的编制、学历、职称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校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制定“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依托创新团队建设,造就和培养一批学术功底厚、综合素质好、年富力强的学科带头人;以特聘教授岗位制度、“重中之重”学科高水平人才招揽计划为抓手,加大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力度,开拓多种渠道做好柔性引智工作,汇聚优秀人才,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群体;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实施成规模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计划,努力营造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这些年,学校每年都安排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师资的培养和引进。

  目前,学校1598名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280人,副高级职称的教师66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41人,占专任教师队伍的27.6%;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共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海外青年学者合作基金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特级专家3人,浙江省特聘教授3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

  在近些年浙江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浙江工业大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目前,工大人正在为实现建成国内知名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而努力,他们将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为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浙江高等教育 00018 浙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2007-4-19 浙江日报000182007-04-1900027;浙江日报000182007-04-1900025;浙江日报000182007-04-1900026;浙江日报000182007-04-1900032;浙江日报000182007-04-1900033;浙江日报000182007-04-19000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