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有爱,就会有奇迹出现
· 投桃报李
· 青岛:政府免费为困难居民提供夜市摊位
· 义乌出现大学生“求职公寓”
· 哈尔滨家政市场
男保姆供不应求
· 乐清警民合力擒获一名嫌凶
· 代言形象,普通百姓当主角
· 花季少女和留守女孩寄养站
· 趣味运动会
· “洋快餐”涉嫌违规用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父母外出打工,上中学的一批农村女孩每到周末,就感到孤独和苦闷,格外无助,希望得到帮助
花季少女和留守女孩寄养站
本报记者 洪加祥 徐宪忠
  去年11月,家住兰溪市黄店镇童家源村初三学生童赋向本报反映,她已经3年没见到在外打工的父母了,连父母的模样都快不记得了,心里很是孤独和苦闷。甚至在患肺炎时,她打电话给在安徽某建筑工地的父亲,父亲却无奈地安慰她:“现在工地活多,无法回家照顾你。看病的钱已寄出,你自己照顾自己吧。”

  尽管家里有70多岁的爷爷、奶奶,但老人身体不太好,所以,童赋感到格外无助,希望得到本报的帮助。

  几个月来,记者多次赶到童赋所在的黄店镇初级中学,并与校长方勇均等协商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女孩过周末的问题。为此,班主任杨老师召开班会,建议班里的留守孩子能组织起来,互相帮助。班里最为瘦小的女生何跃妃还向记者表示:“我家离校近,我来办个寄养站,让同学们周末到我家去过!”

  养父的爱心

  何跃妃是黄店初中的三好学生标兵,然而,许多人不知道,她却是一个弃婴,16年前,是黄店村农民何金土收养了她,养父的言传身教给了她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别人有困难,就要想尽办法帮一把。

  那年正月十九,清晨5时,何金土醒来时,发觉外面雪下得很大,门口还有婴儿的哭声。他起床后发现屋檐下有只竹篮,里面小棉被裹着刚出生的女婴,还写有一张孩子生辰八字的红纸条。他抱起女婴往村委会送,但没人肯接手,最后只好买包奶粉,把孩子抱回家。金土事后说:“毕竟是条人命,在我家门口,就算和我有缘。”之后,这位36岁的单身汉来到市民政局,为孩子办妥了领养手续。这位女婴便是何跃妃,那个雪夜后来就成了她的生日。

  16年来,为让何跃妃过上好日子,家境贫寒的何金土,每天到兰溪城打短工。村里人曾帮他撮合亲事,但他怕女儿受委曲,没有去相亲。

  何跃妃说:“爸爸是个农民,平时话不多,但他用行动告诉我,什么叫人间真情,我要向爸爸学习,帮助有困难的人。”

  女孩不再孤单

  此前来到黄店,记者发现每逢周末多数学生挑着书包、棉被等担子回家。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则留在学校。副校长张建连说,这些留守孩子周末独立生活时,因父母不在身边,特别是一些女孩,对生活缺乏安全感,会产生胆怯、孤僻心理。

  在何跃妃办的寄养站,记者看到清一色是16岁女孩,其中,张笑和4位女生在做游戏,黄羽玲等女生趴在桌上温习功课。在何家,她们不仅向成绩优秀的何跃妃求教知识,大家还上山挖野菜,自己动手烧菜煮饭。

  肺病需要静养,童赋的家离学校较远,要翻几座山岭,因此,何跃妃把她背进了家,不仅为她铺新床,还每天陪她到卫生院打吊针。养病期间,何跃妃每天回来帮助童赋补课,不仅使她的病很快治愈,功课也没落下。

  为了帮助更多的留守孩子,黄店初中开展了健心教育和自救行动,鼓励学生周末找伴,在生活上互相帮助,结伴而居。据了解,从何跃妃办起第一个寄养站到今年4月,黄店镇已办起30多个各种类型的留守孩子寄养站,使留守孩子不再狐单。

  温馨的生日

  张笑的父母在上海打工。张笑说,有时,我甚至感到电话里的父母,是非常陌生和冰冷的。每逢同学生日,看到她们的家人来校与同学一起唱生日歌、吃生日蛋糕,她就会躲到操场边独自流泪。

  这些被细心的何跃妃发现了,在她的帮助下,最近寄养站7名留守女孩为张笑准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生日活动。何跃妃、何晓英、黄敏等同学,到田野上采来野菜。何家两只老母鸡刚好下蛋,两只水煮鸡蛋也成了生日的“盛宴”……

  同学们找来罐头空筒,插上采来的野菊花,点上半支红蜡烛。大家一起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张笑终于笑了。

  张笑说,这是她16年来第一次过生日,她感到很幸福,同时,也很想念远在上海为人弹棉絮的父母。

  大家让张笑许三个愿,一个公开,两个保留。事后,张笑向记者透露当时许下的心愿:公开愿望,是左手牵着母亲,右手拉着父亲,三个人一起走在家乡小路上;保留的两个愿望,其实也可以公开:一个是希望每月能与父母见一次面,另一个是想得到父母的关爱。她对记者说,作为留守女孩,她已3年没见到父母,班里也有同学一年半年未见到父母。大家都特别想见见父母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政治与社会新闻 00007 花季少女和留守女孩寄养站 本报记者 洪加祥 徐宪忠 2007-4-18 48256F32002924A64825724C0020C75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