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4月15日讯(记者 刘慧)今晚,在吴山脚下的印象画廊,一场名为“北方的声音——多多诗歌朗诵会”正在举行,诗和春雨一起,流进人们的心灵。
有多少年没有看到人们聚集在一块儿念诗、品诗了,如今在西湖的水光反射下,诗的意境和韵律出现——烛光摇曳的印象画廊里聚集了100多人,四五十首多多的诗歌,在操着南腔北调的口音中相互传颂着。在他们当中,有诗人、农民、官员、医生、学生、企业家,有国内的、国外的,有老的少的,大多是来自浙江各地酷爱诗歌的普通人。
戴着近视眼镜的陈小景,是从江苏艺校赶来的大三学生,站在众人面前,他捡拾着《小麦的光芒》。而三门县亭旁中学的高三语文教师吴强,则很深情地读着《北方的土地》,那低沉的声音,让画廊变得如此安静,似乎在坐的每一位,都从吟咏中感动、体会和吸收着诗歌的力量!
在杭城,诗歌的韵律,不仅仅只在印象画廊里流淌。如果是在周末,南山路上的德纳酒吧时常聚集着画家眼中的诗人,和诗人眼中的画家。嘉兴的农民画家缪惠新,时不时地会背着画作来德纳听诗,然后,再把自己沾满泥土的农民画,挂在酒吧的墙上。
诗会上,吟咏诗歌的,也不都是写诗的诗人。如果赶上大大小小的节日,在城西文二路上的纯真年代书吧,一定会有充满朝气的青春诗会。因为挨着文教区,来这儿的许多大学生,都会拿着自己写的“歪诗”,放开喉咙吟唱。
有一批热心人在为诗歌尽心。长城影视公司的潘维、杭州万科房地产公司的黄石、杭州市合众广告公司的张道通、笕桥机场的泉子等,都是诗歌的热心组织者。而印象画廊的女主人林歆菊,除了经营绘画,更是在用心经营着诗歌。一年四季,在她的画廊里都能听到诗的回声——国内国外、本省外省、大大小小的诗会办了不计其数;画廊的诗歌墙上,记满了所有到过杭州的热爱诗歌的人名:食指、车前子、刘亮程、王小妮……有名的,没名的;专业的,业余的,都有。
如今,流动在杭州画廊和酒吧的这队“稀有人种”,已经从两年前的十几人,发展到了眼下的上百人。他们自发举办的诗歌朗读会让我们看到:诗歌并没有远离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