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专版
3  
PDF 版
· 践行科学发展 打造“和谐浦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浦江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纪实
践行科学发展 打造“和谐浦江”
  浦江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纪实

  践行科学发展 打造“和谐浦江”

  2003年,浦江县综合实力居全国第188位,2004年上升至159位,到2005年跃居第127位,三年前进了61位……这是一组不断向上攀升、令人振奋的数字。

  中国水晶玻璃之都、中国挂锁星火特色产业基地、中国绗缝家纺名城……相继落户浦江。

  “上山文化”在这里诞生,“万年浦江”把浙江的史前文明向前推进到了一万年……

  阳春三月,浦阳江两岸一片桃红柳绿。走马浦江城乡,春早人更勤的场景处处可见:2007年该县“突出两个重点、坚持三个优先、打造四个浦江”工作思路形成;实施浦江-义乌快速通道等10件群众关心关注的实事付诸行动;60个村的村庄整治、80个村的“甘泉工程”正加紧建设;第五届中国书画节、第三届中国水晶玻璃博览会筹备工作紧锣密鼓;“江南第一家”开发建设取得新进展……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统计数字表明,一种又好又快的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1至3月,浦江县实现财政总收入3.15亿元,同比增长27.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6亿元,同比增长37.7%;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47.8亿元,增长2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2亿元,同比增长26.5%;实现外贸出口交货值15亿元,同比增长17.5%;实际利用外资达1152万美元,同比增长3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95元,同比增长1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204元,增长54.3%。

  是什么原因,让浦江县迎来发展的春天,走上腾飞之路?

  浦江县委书记蔡健说,浦江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又好又快发展,主要得益于我们紧紧围绕“五年三步走”目标,突出工业强县和构建和谐家园两个重点,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三优先”,全力打造实力浦江、人文浦江、活力浦江、平安浦江“四个浦江”,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提升产业层次

  推进又好又快发展

  工业兴,则经济兴。近年来,浦江县毫不动摇地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了“接轨义乌、全面开放、兴工强县”的发展思路。

  浦江县按照“强龙头(开发区及其分区)、拓两翼(中山、郑宅功能区)、提升三大特色板块(水晶、挂锁、绗缝)”的思路,充分利用建设丰安大道(浦义公路)、接轨义乌市场的有利条件,深化沿线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再造一条黄金产业带。同时,加快水晶、挂锁、绗缝等特色产业体系建设,整合建设城北水晶城区块,积极做好以郑宅挂锁基地为中心的挂锁基地建设,规划建设绗缝家纺名城,举办绗缝、挂锁、水晶大型博览会,组织企业抱团参加国内外展览,全力打响三个“国字号”品牌。同时,坚持“龙头带动、配套链接”的原则,扶持发展在行业集群内主业突出、创新创牌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引导扶持中小企业在行业内进行配套生产和错位发展,促进板块扩张和产业链延伸,努力形成产业链条衔接紧密、特色突出、竞争力强、聚集效应明显的产业集群。

  浦江县坚持“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在进一步做大传统产业规模的同时,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传统产业向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和低消耗方向发展;加强与科研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和开发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抓好工业设计中心、水晶检测中心、挂锁研发中心、绗缝设计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着力构筑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大力实施企业品牌战略,加大扶持支柱产业自主创牌制造的力度,积极鼓励同类产品、同一行业联合创牌,全力营造品牌竞争优势。

  浦江县重点推动外贸方式、外经方式、招商方式的“三个转变”,努力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在保持外贸出口较快增长的同时,加大关键技术设备的进口力度,推动进出口协调发展。要在鼓励企业走出国门经商办厂的同时,大力推动企业走出去开展能源资源和技术的合作开发,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要强化现有存量土地的招商选资工作,推动从引进资金为重向引进先进产业、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的转变。

  建设新农村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浦江县围绕“产业兴、农村新、农民富、乡风好、班子强”的目标,坚持富民优先,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八项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城市带动型、产业互补型、生态文明型、文化旅游型新农村。

  浦江县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重点扶持以东部葡萄、南部蜜梨、北部桃形李为主的三个农产品特色发展区,以壶源江流域高山蔬菜、茶叶、花卉苗木为主的生态经济走廊。以果蔬、畜禽、茶叶等为重点,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支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业,整合培育农产品品牌,全面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浦江县按照“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思路,以“文化上墙、绿化上路、甘泉到家、垃圾入点”为目标,实施好村庄示范整治工程、甘泉工程、洁化工程,今年力争启动60个村、完成40个村的整治任务,完成102个村甘泉工程建设、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7.9万,完成17座乡镇垃圾中转站和县垃圾焚烧电厂建设。

  浦江县还着重抓好“万人技能培训计划”、“企业高级蓝领培训计划”的实施,抓好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一个体系”的建设,全面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生产经营水平,加快农村富余劳力向本地二、三产业转移和县外境外输出。积极开展手工面、豆腐皮、水晶、挂锁、书画等具有浦江地方特色或潜在人才优势的产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民商品经济意识培育,着力培养一批农产品经纪人、农家乐经营人队伍。

  浦江县在巩固和扩大现在“千家万户”家庭工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该县毗邻义乌市场的地缘人缘优势,加快发展家庭工业,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结合重点行业产业链的培育,对一些加工档次较高、有一定科技含量、能形成产业化的家庭工业进行重点培育,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较为分散的家庭工业向块状加工基地集聚,进一步构建以特色产品为龙头、以专业化分工为纽带的家庭工业产业体系。鼓励引导家庭工业企业规范经营、提升层次,走区域联合经营之路,推进行业区域技术创新,打响区域产业品牌,增强家庭工业的竞争力。同时,建立家庭工业创业户培训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发展和谐文化

  实现平稳协调发展

  “上山文化”遗址的挖掘保护、“江南第一家”的保护开发……今年,浦江县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优化人文环境,塑造人文品牌,全面提升地区良好形象,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

  浦江县重点扶持发展书画文化、民俗文化、遗产文化、产品文化等“四大文化”,择优建立一批原生态民间艺术保护区,加大“上山文化”的挖掘、保护、宣传力度,打响“万年浦江”,不断提升浦江地域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发展书画产业、文化旅游业、印刷包装业、传媒广告业和文化娱乐业,加快形成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集群。按照“创新体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稳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规划建设文化综合楼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实施“东海明珠”工程,加快农村(社区)文化体育活动阵地建设,活跃农村文化。

  浦江县在今年开展“旅游项目建设服务年”活动,以创建仙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契机,加大“江南第一家”、“上山文化”发掘和文化价值利用的力度,加快神丽峡、白石湾、宝掌幽谷等重点景点的升级改造,开发马岭、仙华水寨、民俗文化村等新景点,打响以仙华山为龙头的“山水生态”、以“万年浦江”为主题的“上山文化”和以“江南第一家”为载体的儒家“家族文化”三张金名片。同时充分发挥该县独特的山水景观、田园风光、生态环境、产业特色、民俗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休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不断打响“农家乐、休闲游”品牌。2007年将举办第五届中国书画节、第三届中国水晶玻璃博览会。

  狠抓作风建设

  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浦江县把今年列为“提高机关效能、改进工作作风年”,在全县范围内部署开展以“团结和谐干在实处、科学发展走在前列”为主要内容的“展新面貌、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五种不良现象”,大力培育八个方面良好风气,以良好作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浦江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创“十佳办事员”、“十佳联村干部”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型、创业型”机关创建活动,以树立典型、激励先进、凝聚力量,进一步营造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开展“解放思想学义乌,团结和谐创三新”大讨论活动,借鉴和学习义乌发展经验,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创一流的激情。浦江县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勤奋学习、学以致用,要求县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每年不少于12天;带头少开会、开小会、开短会、开精会,把主要精力放到具体工作中去,要求常委每人至少联系3个基层单位,并经常到联系点调查研究、指导工作。

  浦江县部署开展服务工业经济每月一主题活动,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主题月活动紧紧围绕企业的阶段性发展要求来开展,做到每项主题活动都有亮点、有特色,每次活动的开展都取得成效、让企业满意。浦江县要求每个涉企部门每月至少为企业办一至两件实事。同时全面推行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和协调工作制度,建立健全联系企业和定期走访工作制、重点企业效能检测点和评议制,着力构建服务工业经济的长效机制,努力搭建推动企业良性发展的服务平台。同时,以星级竞赛活动为载体,以争优创先考评激励机制为抓手,开展构建审批办事服务大平台活动,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为掀起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热潮,浦江县深化“三联系三指导”制度,开展“千名党员结对帮困、千名干部进村入户”和“百企联百村、百村进市场”活动。“千名党员结对帮困、千名干部进村入户”活动,即要求千名党员干部腾出时间,集中精力,进驻农村帮致富、办实事、送温暖,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帮助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百企联百村”,即发动100家“127”企业联系帮扶100个行政村,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和作用,与联系村共谋发展思路、齐兴农村经济、联办社会事业、同育文明新风,大力营造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氛围,着力增强企业奉献社会的意识。“百村进市场”就是要求各级各部门紧紧依托义乌国际化市场和全县特色产业的优势,引导扶持全县各村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特色家庭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扶持培育加工业经纪人、村级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农民增收致富。

  为保持动真抓实的高压态势,浦江县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经常性明查暗访活动,加大对违反省“四条禁令”、县“六条禁令”及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和向企业群众吃拿卡要等严重影响机关效能行为案件的查纠力度,实现机关干部作风的进一步好转。同时,充分发挥各级效能和行风建设监督员的作用,强化社会监督,增强监督效果。

  □ 盛 锋 徐晓恩

  浦江名片

  浦江位于浙江中部,金华市北部,面积920平方公里,辖7镇5乡3街道、409个行政村和20个社区,户籍人口38万,外来人口10万。浦江历史悠久,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建县,唐天宝十三年(754年)置浦阳县,五代吴越天宝三年(910年)改浦阳为浦江,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浦江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之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距今万年的“上山文化”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世界稻作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江南第一家”,自宋迄明,郑氏同居15世,三朝旌表,明太祖朱元璋御赐“江南第一家”。“浦江乱弹”和“浦江板凳龙”名列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

  浦江有“水晶之都”、“挂锁之城”、“绗缝家纺名城”之誉。工业产业众多,目前已基本形成服装、针织、水晶、制锁、绗缝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其中水晶、挂锁分别以7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而成为全国最大的产品集散地,花边绗缝为全国最主要的加工出口基地之一。

  浦江还是远近闻名的“毓秀之区”、“休闲之地”。境内山川秀丽,名胜古迹众多,人文古迹有“江南第一家”、“上山文化”遗址等,山水生态旅游资源有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仙华山和近年新开发的白石湾、神丽峡等,“文化游、农家乐、休闲游”旅游品牌名声在外。

  数字浦江: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6.8亿元,比2002年末翻了一番,是改革开放前的120倍,年均增幅达到19%;全县财政总收入8.5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是改革开放前的80多倍,年均增长21%;实现工业总产值215亿元,是2002年的近1倍,年均增幅达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8.8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4倍,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4倍,年均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200元和5420元,比2002年分别增加6678元和1844元,年均增幅分别达14%和12%以上。

  未来浦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冲刺全国百强,打造和谐浦江”这一奋斗目标,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线,按照“一主导、三优先、五互动”的发展方略,全面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三大战略,全力打造“实力浦江、人文浦江、活力浦江、平安浦江”,努力建设“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和谐稳定”的新浦江。通过五年的艰苦奋斗,基本建成省新兴的特色产业制造业基地、泛长三角地区重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浙中文化旅游休闲胜地,初步建成优美的山水生态精品城市,成为金衢丽产业带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成为大金华整体崛起的重要一极,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显著改变,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县域综合实力接近或跨入全国百强县,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践行科学发展 打造“和谐浦江” 2007-4-16 浙江日报000122007-04-1600020;浙江日报000122007-04-1600019;浙江日报000122007-04-1600017;浙江日报000122007-04-1600021;浙江日报000122007-04-1600024;浙江日报000122007-04-1600011;浙江日报000122007-04-16000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