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探访凡高
· 小师妹
· 漂泊的脚印
· 岳·麓·听·书
· 染发随想
· 杭州湾大桥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岳·麓·听·书
■周易之
  初春时节,当我慕名来到地处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时,便被眼前的景致陶醉了。

  岳麓山虽不高拔,却以其优美的景色令人驻足。远望青山绵延,俯瞰湘江如带。漫山遍野古木参天,石径溪流穿行其间。岳麓山不动声色,宁静淡泊,古朴雅致,如养在古陶盆中的一朵睡莲,优雅地盛开着,将淡淡芬芳留在了每一个走过她身边的人的梦里。

  然而,我总以为,岳麓山真正的风景,那该是岳麓书院。

  千年庭院青砖绿瓦,斗拱翘檐,更显出了它的厚重。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斑斑驳驳,交织出云烟氤氲。我慢慢地移动着脚步,在一块块青砖绿瓦的瞩目中,在一棵棵古树的身影下,但我无法走出它们的目光,也无法远离开这大山般的身影。我细细地翻阅着这目光这身姿,这部智慧的巨书。

  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其声名远播,只是缘于其的定期会讲制度。会讲,就是邀请全国不同学派有影响的学者来书院讨论学术和会同讲学。岳麓书院历史上有过多次学术大师会讲活动,其中影响最深远的要数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的朱张会讲。

  翻开书院历史的重要一页,时间便定格在乾道三年的八月:朱熹披星戴月,千里迢迢,从福建崇安出发,行程1500公里,风尘仆仆来到长沙岳麓书院。尔后,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与张栻两人朝夕晤谈,并同时登坛讲学。朱熹与张栻两人都是身处中国学术文化前列的大师,因而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乃是对其时讲学盛况的真实描绘。

  此时此刻,伫立于讲堂前,我便觉是走近了朱熹、张栻,走进了这两位大师生活过讲学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我打量着这里的一砖一木、一桌一椅,觉得是那样的亲切、熟稔又有神秘感,仿佛感到这里的一切都倾诉着岳麓书院的世代情怀。遥想当年,朱熹与张栻在这里传道授业解惑,眼前仿佛浮现出书声琅琅、书香盈室的情景,我不由得将脚步放轻再放轻,唯恐惊醒沉睡的古人。从远古的尧舜,传之于胸怀文化使命感的孔孟,再经一代有开拓精神的周、程、朱、张,使岳麓书院成为正统儒家文化在时空传播上的重镇。 

  作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因为大师名家的讲学,兼以讲学的自由,师生之间早就建立起一种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能够自由发言、自由辩论、各抒己见,故而,书院得以独立于官学、私学以外,并历经千年而不衰,而正因为此,书院终得以人才辈出。书院大门两旁悬挂的一幅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直让人由此及彼联想到南宋初湖湘学派人才群体,晚清以后的政治改良派人才群体,咸丰、同治年间出现的“中兴将相”人才群体,以及戊戌变法期间出现的维新变法派人才群体的脱颖而出。

  岳麓书院的崛起,自是风云际会、历史因缘的产物。其实,书院的历史真谛不啻是培养了多少人才群体,更是因为其作为一种文化,它既体现在石碑、匾额、对联以及古建筑群等历史文物中,又记入那厚重而又遥远的历史之中,包容在那浩繁的典籍之中,更体现在从古至今的许许多多人的思想、观念、情感和行为方式之中。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杨昌济的教育传统,毛泽东倡导的湖南自修大学宗旨“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中,深切地感受到岳麓书院的勃勃生机!

  在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岳麓书院起起落落,饱经沧桑。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中国进入社会急剧变革的近现代,教育体制也处于不断变革的过程中。从1903年至1926年的20多年时间里,发生了从岳麓书院到湖南高等学堂、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以至成为湖南大学的学制变革和更替。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到了经典两字。经典不是古董,不会守着旧日子翻老黄历,每一天都被太阳刷新,每一树都撑满蓬勃贲张的绿叶。经典不是木乃伊,不是残卷发黄的老照片,生命的潜河湍流澎湃,生生不息,永不枯竭。与时俱进,与日同步,是经典的品格与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岳麓书院不就是一段经典历史吗?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当我缓缓走出岳麓山,步出岳麓书院而禁不住回望的一刹那,我突然发现了庭院门口的两棵古树。微风吹来,侧耳谛听树叶簌簌作响,仿佛就是千年不息的琅琅书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岳·麓·听·书 ■周易之 2007-4-13 48256F32002924A64825720C002B012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