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编者的话
· 威风锣鼓威名远扬
· 关于“书房”的
三个故事
· 金色沙滩舞贝壳
· 村里的文体
俱乐部,很“牛”
· 网友留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安吉马家弄村的表演融黄土高坡风情与竹乡文化风韵于一体
威风锣鼓威名远扬
记者 谭伟东
  当你面对着一面可直径有一人长的大鼓、8面直径1.3米的中鼓、20面小鼓,加上72只大小锣镲,100多位头戴黄巾、身着黄衫的男女同时舞动,那是怎样一种感觉?

  鼓声如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地动山摇;似滔滔江水波涛汹涌,气势磅礴。4月9日,记者在安吉县山川乡马家弄村目睹这一盛大场面,不禁为之震撼。

  如今,这个小山村的百人威风锣鼓队,是江浙沪一带最大的威风锣鼓队,声名在外。

  敲锣打鼓“夫妻档”

  又是威风锣鼓队要排练的日子,年过半百的丁永山感到“手痒了”。妻子冯祥花更是忙里忙外,“排练晚饭后开始,我得抓紧把家务做完。”这对夫妇都是锣鼓队的队员,对他们来说,每次排练都是一种享受。

  “威风锣鼓是从陕西引进的”,丁永山说,3年前,村里请来陕西著名鼓师。村民把篮球场挤得满满当当,冯祥花跟丈夫一起报了名。

  带着一股子新鲜劲的丁永山夫妇,很快尝到了“苦头”——威风锣鼓的鼓点要按谱子来打,手法有轻重缓急,队形有八九种变化,站姿、身形等都有规矩。一场排练2个小时下来,手都抬不起来。但夫妻两人回家还要互相切磋,所以技艺提高很快。丁永山得意地说:“这是夫妻档的优势。”当年5月底的县运会上,马家弄村威风锣鼓作为开场亮相,一鸣惊人。

  丁永山夫妇更痴迷了,日常排练场场不拉,连家里人也成了威风锣鼓的“粉丝”。

  丁永山说,锣鼓队现在已有10对“夫妻档”,还有父子、婆媳、兄弟同场的,“村里近三分之一家庭都有人在锣鼓队里。”

  锣鼓敲出文明风

  威风锣鼓是个大型集体项目,队员的素质高低不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直接关系到整体形象。

  去年上半年一次演出结束后,队员们在车上吃快餐,不少人吃后把饭盒随手就往车窗外扔。当天晚上,锣鼓队员召集开会,主题就是“讲文明”。

  从此,“文明课”成了必修课。去年底锣鼓队在杭州演出,百十人安安静静吃快餐,饭盒统一处理,看台上、地上干干净净,让别的演出团队称羡不已。队员们说,到湖州演出,我们代表安吉;到省里演出,我们代表湖州;出省演出,我们代表浙江。

  文化“种”在心里,锣鼓队队员们看问题的方式、想问题的角度和以前不一样,“人好像大气起来了。”这些变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亲友和其他的村民。近两年来,全村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连邻里纠纷也很少。

  鼓声中的文化商机

  马家弄的威风锣鼓威风八面,来请他们前去演出的络绎不绝。远到江苏南通,近到杭州、绍兴、湖州,一年有20多次的外出演出,锣鼓队每年收入近30万元。

  借助当地的生态优势,配合村里的“农家乐”旅游,他们计划把威风锣鼓包装成特色项目吸引游客。今年,他们编印了一本图文并茂的宣传册,分送机关、企事业单位、周边城市等。同时,还上网宣传威风锣鼓。

  为了适应不同的需求,锣鼓队把百余人演出的“大剧”,拆分成可30人、50人、80人演出的“短剧”,表演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新近又推出《竹乡鼓韵》,融黄土高坡风情与安吉竹文化于一体,加入了竹道具、竹舞等元素。

  最近他们也忙着筹备注册威风锣鼓演出公司,村支书汪金明说:“把威风锣鼓做大,让村民们真正得到实惠,文化就能在农村这块土壤‘种’得更有生命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5 威风锣鼓威名远扬 记者 谭伟东 2007-4-12 48256F32002924A6482572BA0025825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