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一个城市的世纪记忆
· 搬迁地产悬念
初步破解
· 探索工业区改造新型模式
· 让城市在历史和创意中成长
· 首钢搬迁地产定位选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个城市的世纪记忆
  在中国,很少有一家企业能够像首钢这样,被倾注了太多的感情和注释;也很少有一家企业能够像首钢这样具有一个时代的标本意义。

  首钢位于北京西部的石景山区,建厂于191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策层认为北京应该承载更多的生产功能,要建设成全国的“经济中心”,首钢成为体现这一决策思想的重要棋子。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首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产业结构完整、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钢铁工业社区。

  人们对首钢的感情,首先来源于企业的巨大贡献。截至2003年末,首钢资产总额为477亿元(其中钢铁业资产371亿元),净资产241亿元。从1979年到2003年,首钢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358亿元。首钢对北京市的社会贡献平均每年均在60亿元左右。

  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首钢是否要搬迁的争论就开始出现。当时引发争论的由头是首钢已成为北京的重大污染源。住在石景山区的人们都有着这样的记忆,每天早上起来后,家里的灰尘都有厚厚的一层。随着北京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张,首钢已从“北京西郊”变至北京城区。

  首钢搬迁调整的大幕在2005年拉开,尽管当时的钢铁市场一路飘红,6月30日,首钢历史上第一座大型高炉仍准时停产了,它每年可产生铁90余万吨。2006年5月9日,世界上炉龄寿命最长的首钢二号焦炉停产,它42年来生产焦炭648万多吨,产出焦炉煤气26亿立方米,曾为北京市民生活提供了优质能源。

  人们对首钢的复杂情愫,并没有因为首钢要搬迁的决定而改变。几十米高的厂房、纵横的铁路、巍峨的高炉……首钢搬迁后,北京的这些“工业记忆”是否也会从人们的视野里永远消失?人们将如何对待一个城市的工业历史?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一个城市的世纪记忆 2007-4-10 浙江日报000102007-04-100004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