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媒体点击
3  4  
PDF 版
· 25周年过去了 马岛依然敏感
· 美国人还在用传呼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当年的马岛战争不那么“值得”。因为,在地理上和心理上,马岛与现在的伊朗一样,相距英国过于遥远,但无论如何,对于阿根廷和英国来说——
25周年过去了 马岛依然敏感
  同一簇岛屿,阿根廷以及拉丁美洲国家称之为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以及西方国家称之为福克兰群岛。

  差异,在阿根廷和英国之间,不仅表现为对同一群岛的称谓,还在于对1982年4月2日爆发的那场战争及其遗留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本月1日,即马岛战争爆发25周年前一天,英国《星期日每日电讯报》援引昔日英军指挥官朱利安·汤普森少将的抱怨:他不解,15名英军3月23日遭伊朗扣押时,为什么没有开火?

  25年前,与阿根廷对峙时,英国选择开战。

  25年后,与伊朗纠纷时,英国倾向于和解。

  参与报道马岛战争的一名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2日说,回想当年,那场战争不那么“值得”。

  阿根廷:高调斥“傲慢”

  阿根廷政府外交部长豪尔赫·塔亚纳1日认定,英国政府在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爆发25周年前夕表现“傲慢”。

  “傲慢”表现之一,是英国方面拒绝阿根廷方面的提议,就马岛主权归属举行国际对话;表现之二,是英方拟今年6月马岛战争结束25周年时举行一场游行。

  “他们(英方)想做的事情,”塔亚纳说,“并不是(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所说的举行一场纪念活动,而是举行一场庆祝(马岛战争英方)胜利的阅兵式,是一个显示傲慢的典型姿态”。

  在阿根廷,常可以看到“马尔维纳斯群岛属于我们”的广告牌,众多公共学校、街道和小企业以“马尔维纳斯群岛”命名。

  英国“征服者”号核潜艇当初用鱼雷击沉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将军”号驱逐舰时坐救生艇逃生的退役军人何塞·罗伯托·加尔万告诉一名美联社记者,马岛战争“是一件永远不可能让人忘记的事情,是一件让人身体灼热的事情”。

  让阿根廷民众愤然的因素之一,是英国首相布莱尔近期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留言,不仅认为英国当初决定向阿根廷开战是“理应采取的正当举措”,而且把英军夺回马岛之举比作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部队1999年以空袭方式把南斯拉夫军队逐出科索沃。

  战争以阿根廷军队战败告终,但阿根廷从来没有放弃索回马岛主权的想法。去年6月,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说,在现任总统内斯托尔·卡洛斯·基什内尔领导下,阿根廷政府的政策出现“剧烈转变”,由搁置马岛主权争议转为借助于舆论和具体措施向英国施压,希望重启马岛归属谈判。

  今年1月,阿根廷外长塔亚纳面见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寻求国际社会支持重启马岛主权谈判。

  3月27日,塔亚纳宣布,取消与英国就联合勘探和开发马岛附近南大西洋海域石油和天然气签署的协议。

  他明确指出:“阿根廷政府并不反对与英国合作,但英国政府应当为解决马岛主权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并重启谈判。”

  总统指派主管南大西洋事务的最高官员爱德华多·阿拉尔迪强调:“阿根廷从来没有认可英国声称(对马岛拥有)的领土主权。”

  在一些西方媒体看来,阿根廷正在发起一场外交攻势。

  英国:低调表“惋惜”

  对阿根廷方面中止油气开发合作,英国驻阿根廷大使馆的发言人率先作出反应,确认今年是英国与阿根廷关系的“敏感年”。

  稍后,英国外交部一方面表示“遗憾”,另一方面认为这一做法“将不会以任何方式帮助阿根廷实现对(福克兰)群岛主权的诉求”。

  4月1日,英国外交大臣玛格丽特·贝克特发表一份声明,声称“(英国和阿根廷在战争中)双方生命损失是令人持续惋惜的一个源头。”

  对阿根廷政府早先拒绝的一项英国政府建议,即在伦敦为马岛战争联合举行一场纪念仪式,贝克特解释说,仪式旨在哀悼“双方的生命损失”。

  她说,英方带有“真诚意愿”,有意赋予纪念仪式以“和解精神”。

  似有意避开战争爆发25周年这一敏感时段,英方把伦敦纪念仪式安排在战争结束的6月,同时也向阿根廷死亡官兵的亲属发出邀请,“将近2007年底”参加在马岛阿根廷军人墓地举行的另一场纪念仪式。

  “今年(英方)计划中的各项纪念活动,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那些岛屿上,”贝克特说,“对参加1982年那场冲突的所有人都将表示……敬意。”

  在英国,马岛战争引发多年争议。在不少左翼人士眼中,马岛战争提升了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作为右翼政客的“政治声望”,激发了当时英国民众捍卫殖民地的“爱国热情”。

  左翼人士认为,与阿根廷开战,是一项精心策划甚或别有用心的政治举措。

  阿根廷外长塔亚纳斥之为庆祝英方胜利“阅兵式”的游行定于今年6月在白金汉宫外举行,届时难以指望众多英国人参加。

  “福克兰群岛到底在哪里,难道还要重提旧事?”现年43岁的伦敦会计师安德鲁·贝内特向一名美联社记者反问道。“大家不会到那里去度假”。

  与这种心态变化相应,英国广播公司2日没有把马岛战争爆发25周年当成主要新闻,仅仅拨出大约10分钟,回放当时的电视画面,再请一名昔日战地记者作简短回顾。

  马岛:英国有意放弃?

  马尔维纳斯群岛距阿根廷500多公里,距英国1.29万公里。

  一名法新社记者3月29日在主岛斯坦利岛上发现,掩体、雷场以及阿根廷军人墓地依然促人联想起25年前的那场战争。

  据美国中央情报局估计,战争爆发前,马岛人均国民产值大约为3500美元,以农业为主;2002年,人均产值上升为2.5万美元。英国时下在马岛轮换驻扎着1200名军人。

  “没有1982年那场战争,这些(变化)不会发生。”当地行政长官克里斯·辛普金斯说。

  不过,与岛上如今100万头羊、100万只鹅和100万只鸭相伴,是随处可见的“危险,小心地雷”警示牌以及2.5万枚地雷。

  美联社记者报道说,马岛周围迄今为止没有发现油气田,也没有发现任何矿藏,唯有渔业资源还有经济价值,它无论对阿根廷还是英国,都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或许基于这一判断,据美联社报道,英国外交官在马岛战争爆发25周年前不久着手与阿根廷官员探讨一种可能性:最终把英方从1833年开始占作殖民地的这一群岛移交给阿方。

  不过,英国外交部一名女性发言人依照惯例私下告诉美联社记者,“我们现在不会讨论主权问题,除非岛民们希望如此。”

  对于放弃马岛的想法,昔日在马岛指挥英军进攻的指挥官汤普森不会同意。但英国民意如今对马岛再难有兴趣,对与伊朗发生冲突同样也没有兴致。

  在电视画面上,更多英军士兵2日出现在伊朗电视台的摄像镜头前,承认自己闯入伊朗领海。在电视画面外,英国政府再三澄清,无意以军事手段索回那15名英军士兵。

  在地理上和心理上,伊朗与马岛一样,相距英国过于遥远。

  徐勇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阿根廷:副总统重申主权

  阿根廷政府当地时间2日举行集会,纪念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爆发25周年,并重申阿根廷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

  阿根廷副总统丹尼尔·奥斯瓦尔多·肖利2日在阿南部城市乌斯怀亚的纪念活动上发表讲话说:“无论战争,抑或时间流逝,都不能改变一个事实:马尔维纳斯群岛属于阿根廷,从来如此,以后也一样。”

  这番话赢得在场5000多人的掌声。参加纪念活动的大部分是当年参战的老兵。马岛战争结束后,阿根廷将4月2日定为“马岛日”。

  5名曾参加马岛战争的阿根廷老兵2日登上马岛,在阿根廷阵亡士兵墓地举行纪念活动。

  英国:撒切尔一言不发

  英国官方组织的大规模纪念活动安排在6月马岛战争结束日,但现任首相托尼·布莱尔2日接见了曾参加马岛战争的英国老兵。

  撒切尔2日吸引了众多媒体目光。这位马岛战争时担任英国首相的“铁娘子”当晚前往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向在马岛之战中死亡的255名英军献花圈。撒切尔身穿黑色长外套,黑色鞋子,表情肃穆,献上花圈后默哀。整个仪式持续了大约10分钟,撒切尔一言未发离开。

  马岛及马岛战争

  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人称之为福克兰群岛,位于南大西洋海域,西距阿根廷500多公里,距英国1.29万公里,面积1217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将近3000人。

  阿根廷1816年独立后继承了西班牙对马岛的主权。阿根廷历史学家认为,马岛1520年由葡萄牙人发现,1770年由西班牙人开始管辖。英国学者则认为,英国船长约翰·斯特朗1690年最先登上马岛,英国因而对群岛拥有主权。英国1833年派兵占领马岛。1966年,英阿就马岛归属开始谈判,1981年谈判破裂。

  同年,阿根廷陆军总司令莱奥波尔多·加尔铁里上台执政。1982年4月2日,阿根廷突然出兵马岛,从英国驻军手中夺回控制权,战争随即爆发。

  战争持续74天,阿根廷军政府1982年6月14日宣布投降,英国重新控制马岛。战争中,英军255人、阿军649人和当地岛民3人死亡。马岛战败直接迫使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6月17日辞职。

  战后,马岛开始实行“自治”,使用自己的宪法、货币、旗帜和国徽,总督代表英女王行使行政权。英国迄今拒绝讨论马岛主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媒体点击 00009 25周年过去了 马岛依然敏感 2007-4-4 48256F32002924A6482572B2002DF60B;浙江日报000092007-04-0400016;浙江日报000092007-04-0400017;浙江日报000092007-04-0400018;48256F32002924A6482572B2004DF750;浙江日报000092007-04-04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