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上古,是尧把帝位禅让给了舜,然而,尧的上一代帝王是谁?在对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简《容成氏》一文的释读中,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郭永秉博士认为尧的真正“前任”是迵(音“同”)。
上博竹简比《史记》更可靠
据介绍,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竹简是战国时楚国的竹书,1994年,上博从香港文物市场高价购得这批竹简,共1200多支。此后,对其字句的释读,成为学界的一件大事。
郭永秉告诉记者:“因为年代久远,上博竹简中大部分内容都不见于传世古书,这给竹简的排列、释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尧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舜禅位于禹,禹的儿子启即位后,“父殁子继”的夏代开始了。然而,尧的上一代帝王是谁?中国人的祖先黄帝与尧又是什么关系?对此,司马迁在《史记》里给出了一个说法:轩辕氏(黄帝号)传位于孙子颛顼,颛顼传位于黄帝曾孙帝喾,帝喾崩后,其子尧即位。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就是大名鼎鼎的“五帝”。
“司马迁这一说法所依据的史料,不会早于战国晚期。而战国中期的不少文献资料,汉代已失传了。”郭永秉表示,“由于上博楚简写于战国中期偏晚,因此,它记述的上古帝王世系要比‘五帝’系统更可靠。”
“拼图游戏”发现“有虞”
上博竹简里《容成氏》共53支简,其中31、32号简在全文中应放哪里,是个难题。而且,文中“以让于□□(两个残损的字)曰:德速衰”一句话,意思不明。
在《容成氏》5、6号简里,则叙述了一位帝王的事迹,简文说:“禽兽朝,鱼鳖献,又吴,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不少学者把“又吴”释读为“有无通”。但也有学者认为,“又吴”应读作“有虞”,才符合音韵学规律和楚人用字的习惯。郭永秉在后者基础上进一步推断,“又吴”应为名词,否则“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这句话就缺少了主语。
那么,“有虞”到底作何解呢?研究过程中,郭博士想到了31、32号简。在把那两个残损字的照片放大后,他发现,它们的写法竟与5、6号简中被读为“有虞”的两个字吻合。不但如此,他还发现“□□”都有重文符号(表明重复一次),于是,简里的那句话成了:“以让于有虞,有虞曰:德速衰。”
如此一来,这几段令人费解的简文就被“破解”了。很明显,“有虞”是人名,他受禅让后(“以让于有虞”)“王天下”,是位上古的帝王。31、32号简在全文中的位置也有了答案,连缀后的简文显示:有虞辞世后尧被推选为君主。
“有虞是部族的名称,迵是个人的名字。在上古人名中,这种表达方式是很普遍的。”郭永秉说。
根据《容成氏》的记载,有虞是位贤明的君主,其德不在尧、舜之下。他的治国方略是“不赏不罚,不刑不杀”。据战国古书《慎子》记载,“孔子云:有虞氏不赏不罚,夏后氏赏而不罚,殷人罚而不赏,周人赏且罚。”可见,战国时人们对有虞氏的治国有很高的评价。
据了解,在学术圈内,这种释读工作被戏称为“拼图游戏”。对以上研究成果,我国著名古文字学者裘锡圭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对“有虞”的考释无疑是正确的,中国史“诞生”了一位有名有姓、有事迹的上古帝王,这对我国上古史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专家推断夏代之前还有虞代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很多战国文献中,虞和夏、商、周三代是并举的。虞会不会也是一个朝代呢?众所周知,舜属于有虞氏部族,即所谓“虞舜”。“有虞”的发现,使舜有了一个同部落的先帝。对于这一点,现代有学者提及,但缺乏足够的证据。而《容成氏》相关内容的“破解”,为这个观点增加了重要砝码。
郭永秉说:“这也说明,虞代君主是在部落联盟内禅让、推举产生的,这是它和后世朝代的最大不同点。”
据介绍,《容成氏》一文中还记载了一批更古的帝王,包括神农氏(炎帝号)、轩辕氏(黄帝号)、尊卢氏、赫胥氏、乔结氏、仓颉氏在内,共20位左右。他们都传位于贤而不传子。政权在这些部落联盟中辗转传授,最后到了有虞氏手中。
“这种记载与《史记》中的‘五帝’系统有不尽一致的地方。我们认为,《史记》依据的材料相对晚出,很可能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原本的‘帝系’进行了简化。”郭永秉表示。
关于“夏代之前有虞代”的推断,学界目前还存在争议。对此,郭永秉表示:“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引起学界对虞代说的重视。随着出土文献研究工作的展开,相信会有新的证据出现。”
(据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