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村庄就是大舞台
· 三位文化
能人的速写
· 乒乓球是我们的“村球”
· 网友留言
· 农民合唱团唱出名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4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嘹亮的歌声穿透夜空,回响在路桥新南村清新的田野
农民合唱团唱出名声
  本报台州4月2日电 (记者洪卫 通讯员 王依友 林黎军) 大片的大棚蔬菜地,一个个钢架和木架大棚连绵不断,在这片蔬菜地的尽头,就是台州市路桥区蓬街镇新南村的文化俱乐部。

  4月1日晚上,濛濛的细雨挡不住人流不断地涌向这里。新南村的俱乐部平时就非常热闹,这几天更是热闹得像是过节。对于新南村的村民来说,看合唱团排练那可比看电视来得要紧,更何况,听说今天晚上合唱团要“实战演习”呢,会把队伍拉到舞台上表演。晚上6时半,俱乐部的大教室里已经坐满了人。合唱团的创始人、村老年协会的会长吴俊义提高了嗓门喊着:“合唱团的同志注意了,大伙儿按顺序坐好,其他村民请自觉到教室外面看。”

  排练开始,教室外,村民们挤在门口和窗前看,挤不进去的人只好听听声音。教室内,黑板上挂着歌谱,雄壮的节奏、激昂的歌声,从教室里飘荡出来。

  今年65岁的陈星火是合唱团每场不落的“粉丝”,他指着在台前有力地挥舞着手臂担任指挥的人说:“他就是我们村合唱团的老师叶杜中。合唱团能坚持唱三年,而且越唱越兴旺,就是有了叶老师这样的热心人。”

  新南村合唱团成立于2004年8月份,当年,吴俊义、叶杜中等志同道合的老年人为了组织这个合唱团,可是费了不少劲。为了组团,他们一家家地上门做工作。“种田人参加大合唱,总觉得有点不习惯,还有点难为情。”陈星火告诉我们,“加上普通话又说不好,我们当时都不敢参加呢。”

  正说着,村民主任陈永红过来了,他接上老陈的话茬:“当时老吴、老叶他们好不容易拉了16位村民,紧接着就是参加镇里的老年节文艺会演。人不够怎么办?村两委干部一合计,觉得这是件好事应该支持,于是村两委干部全体加入这个老年合唱团。”就这样,新南村的农民合唱团先在镇里唱响了,接着又在区里、市里唱出了名声。

  晚上8时左右,合唱团的成员们换好服装,准备上舞台“实战演练”了,村民们一窝蜂涌向舞台前。这时,俱乐部门外突然来了一支穿着整齐的队伍。村民主任陈永红迎了上去,热情地打着招呼:“加献啊,你们终于来了。”带着近10名员工队伍的人叫蔡加献,是当地民营企业中森公司的行政经理。这家公司的员工经常到新南村的俱乐部里看演出,久而久之,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也加入了合唱团,成了新南村农民合唱团的骨干。蔡加献告诉我们:“今天晚上公司加班,老板知道合唱团有排演,让我们先赶过来了。”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奋发斗志昂扬……”在热烈的掌声和欢快的笑声中,嘹亮的歌声穿透了夜空,回荡在田野上空。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5 农民合唱团唱出名声 2007-4-3 48256F32002924A6482572B1001A3C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