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时尚扫墓:在马寅初墓前演话剧
· 感悟长眠的历史文化积淀
· 洋溢“喜情”的人文纪念馆
· 网友留言
· 让名人墓成为“散步地点”
· 名人墓地,该成为怎样的“文化家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让名人墓成为“散步地点”
  面对墓地,东西方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俞吾金分析说,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墓地被视为“不吉利”。在西方一些国家,公墓是平时大家散步的好地方,“墓地游”是很平常的事,墓地甚至被视为“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比如,法国巴黎的拉雪兹公墓被视作浪漫与诗意的象征。在俄罗斯莫斯科,新处女地等公墓以其优美的环境、独特的艺术形态,成为人文旅游景区。

  网名为“没有昨天,只有明天”的游人,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描述在墓地的游历感受:“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一个人,烧炷香,静静地坐一个下午,看日落,品味那份不属于尘世的韵味。”

  在这位网友看来,墓地远离城市喧嚣浮躁,是一个能够让人安静下来的地方,人们在墓地静静思索,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不易,可以激发更多激情与能量。

  但据福寿园相关负责人王斓介绍,迄今为止,响应“墓园游”“邀请”的市民不多。这项探索性活动的前途还不好预测。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大三学生王开尔认为,在西方很平常的“墓地游”,并不符合我国国情。因为在人们心中,墓地庄严肃穆的形象根深蒂固,老百姓一时难以接受这样的革新。

  据了解,上海六大公墓之所以“别出心裁”推出“墓园游”,很大程度上因为拥有厚重、独特的人文景观,期望在公众心中塑造新的墓园形象。

  东华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褚云茂认为,一座城市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城市面貌,也需要把城市优秀人物的精神汇集起来,传给后人,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生生不息的精髓。墓园应该发挥这样的社会功能,参观人文纪念馆,好像在阅读上海优秀儿女的人生诗篇。

  “墓地为什么一定是肃穆、可怕的地方?”话剧表演艺术家曹雷认为,新时代的墓园应该是一个历史博物馆,墓碑上镌刻的文字就像是历史课本;墓园还是一个艺术博物馆,墓碑和雕塑的设计是值得人们欣赏的艺术品。在这里,可以自由地与名人对话,与历史对话,与心灵对话。

  人们期待着,能在散步于名人墓的过程中,尽享回顾与沉思的“心灵盛宴”。    

  (综合新华社、《上海青年报》等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让名人墓成为“散步地点” 2007-4-3 浙江日报000102007-04-0300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