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CBA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篮球从专业体制逐步向职业体制过渡的历史,是一部中国篮球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演变的历史。
这种嬗变,绝非是一时的阵痛,而是深入骨髓、脱胎换骨的变革。
在刚刚结束的这个赛季里,CBA最具历史意义的新闻是“八一改制”。2006年12月22日,由八一体工大队和宁波富邦集团共同建立的八一富邦男篮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意味着,CBA最后一支专业队从此不复存在,职业联赛终于成了清一色职业队的联赛。
回到CBA草创之初,军旅球队占据半壁江山,而集中了全军精英的八一,人才之盛,无人能及。可以说,八一队或许是不可复制的六连冠伟业,正是这种计划体制的必然结果。
最后一个改制的八一队,至今仍然在吃当年的老本。尽管本赛季他们战绩出色,这支“钢铁之师”的老态却也尽显无遗。从阵容上看,12年前八一首夺总冠军时的核心球员王治郅、李楠、张劲松三大国手,仍是目前队中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钦佩他们拼搏精神之余,也难免叫人生出几分后继乏人的感叹。
阵容老迈只是表象,折射出来的,归根结底是体制的老迈;“八一神话”,某种程度上,是依靠垄断地位塑造的奇迹。
广东宏远俱乐部走的是另外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12年三夺总冠军,这支全凭市场经营登上巅峰的球队的成功,也许更值得我们击节叫好。1996年,CBA第一个赛季,广东队依靠一群退役国手的加盟,一路杀入总决赛,虽然最终不敌鼎盛时期的八一,却已奠定了其发展路数:广泛选材,本地培养。
事实上,CBA不少球队仍然处于“改制”适应期中。大多数俱乐部都是企业和地方体育局共同管理,经营权和人事权混淆不清,这样的体制障碍大概不是单靠“挂牌”就能立马解决的。
CBA筚路蓝缕起家,其间有低谷、有高峰,但始终保持着良性的运转。不免还是得拿中国足球说事,殷鉴不远,CBA要想长治久安,不能不引以为鉴。
新华社记者 周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