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政府花钱给我“买”了岗位
· “好男儿”应该“好”在哪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政府花钱给我“买”了岗位
■本报记者 陈惠 报道组 赵明 何佳
  本月25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将进入最后审议阶段的《促进就业法》草案并征求意见,到本月27日止,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修改建议1千多件。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相对弱势的劳动群体的就业扶持,除了经济发展和市场调剂,还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一些新走上公益性岗位的人员——

  撒泼无证摊贩

  变成顶真马路协管员

  “这里不能设摊,你要卖菜,附近有农贸市场。”每天早上,丁国民会对无证摊贩好言相劝,把他们“请”出小巷。老丁身穿制服,胸前别着工作牌,此刻的他是杭州下城区长庆街道的城管协管员。

  在此之前,老丁却是长庆街道柳营社区最“出名”的无证摊贩。老丁家住新华路。每天中午,他就会在自家楼下开起大排档,一辆三轮车,两条破板凳,生意还挺红火。下城区行政执法局长庆中队的执法队员说起老丁个个都很熟悉。老丁是本地人,几年前下岗后,一直失业在家。妻子患有低视力残疾,没有工作,家里还有一个女儿,准备考大学,正是用钱的时候。

  经过多方调查,执法人员逐步掌握了长庆地区“占道经营”的“钉子户”的基本情况,多是些失业人员、低保户甚至残疾人,要彻底解决他们的无证设摊问题,就必须先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

  “让我去当协管员,是真的吗?”“如果不珍惜这次机会,你们以后的生计也难有着落。”执法人员的一句话,让丁国民终于明白这次是动真格的了。在街道的帮助下,老丁正式上岗了,妻子陈淑芬也当上了街道的保洁员。

  “虽然摆摊的收入高,但是每天东躲西藏的滋味也不好受。”48岁的陈淑芬感激社区安排工作,“保洁员每月有800多元的工资,社区还让我兼残疾人助员的工作,每个月有400元的补贴。”

  夫妻俩现在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有1800多元,还缴了“三金”,基本可解决家里的生计。“老丁的工作比较轻松,每天早上和下午各3小时,他最近向社区申请兼职,打算利用晚上做一些事情,可能马上会批下来了。”陈淑芬私底下对记者说。

  “对杭州本地户口的无证摊贩,如果不嫌不挑,我们都会在24小时内安排公益性为主的岗位。”下城区长庆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汪玉纯介绍。

  通过转移就业的“疏导”,下城区长庆街道已经成功取缔了五十多个无证摊点。“以前公益性岗位收入较低,杭州本地人碍于面子都不会去。现在待遇提高了很多,一份扫地的工作,不但政府买三金,每月实收也有800多元。”

  “去年街道开发了社区保洁、保安、保绿等岗位共380个,投入经费200多万元。这些经费由市、区和街道共同承担。”长庆街道劳动保障站站长吕玲玲说,现在社区的公益性岗位储备“充裕”,街道还有11户零就业家庭,主要是因为长期带病。

  助老公益服务 “一岗解两难”

  走进拱墅区小河街道董家新村的助老服务站,一楼聚集着不少上门拉家常的老人,楼上的书画室、老年书场则是座无虚席。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倍觉舒心,生活照料员、便民维修员、托老送餐员……一个个挂牌上岗的助老服务员整装一新。

  鲍彩艳是服务站的一名生活照料员,主要工作是上门走访社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及困难老人,提供帮助。当听说今后每月能享受至少750元工资和养老、医疗两金待遇时,她早早地到社区助老服务站报到“实习”了。

  今年48岁的傅长根,肺积水手术后在家待业一年多,仅靠爱人600多元工资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儿子还在上学。“社区了解到我曾从事过企业工会工作,对殡葬服务比较了解,和相关单位还有许多老关系,特别为我安排了殡葬服务管理工作。”现在的老傅负责帮助死者家属联系解决花圈、追悼会场地、悼词、殡葬服务等一条龙服务。难以想象,看上去精神焕发的他两年前因为失业在家整天沉默寡语。“以前失业没工作,在家里也没地位,连做人的信心也没有了。”

  “拱墅区因历史原因,内退或下岗的工人特别多。此外,区里老年人占全区人口的15.75%,比例也相当高。我们前年试着推行‘一岗解两难’的做法,由政府出钱造岗位,让部分失业人员担任照顾老人的助老员。”拱墅区副区长楼玉宇说,没想到新的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企业退休人员上访少了,社区居民之间的相处也日渐和谐。今年我们将再建10个助老服务站,增加100名助老员,为600名老人服务。”

  招我一个人 政府悬赏1000元

  3月10日,滨江区长河街道的刘辛兰(化名)早早地起了床,换上一身新衣服,再特意用发卡把长发扎起来以显得年轻干练,她骑着电瓶车出门了。一路上,刘辛兰有些激动,因为她要去参加长河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站办的春季劳动用工招聘会。一旦她找到工作,家里就有“上班族”了。

  这些位于城郊的“转型村”里,越来越多的人鼓起勇气出来找工作,让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站的负责人张红祥感到特别欣慰。因为这场招聘会,就是为了消灭“零就业家庭”而办的。“农村家庭,只要有一个人在厂里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不会太困难了。”

  招聘会的岗位集中在保安和操作工。“这类岗位的门槛低,比较适合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汤伟平解释说。

  就在招聘会的同一天,街道社保站还做了一件事——一大早,工作人员就把10份企业用工劳动合同送到了10户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中。

  “我们对于农村家庭进行了多次摸底调查,估计约有40个家庭目前还处于‘零就业’的局面,家庭中没有一个人在工作。”张红祥介绍说,近几年来,由于城市化建设,长河街道年平均征地2400亩,2.5万余人因此而“农转非”。虽然被征地农民有政府补偿,但是农村家庭光靠失地补偿款“坐吃山空”可不行。

  “我们积极鼓励企业吸纳本街道失业人员,从2005年开始,对企业录用本街道人员奖励500元,录用就业困难人员奖800元。”张红祥介绍,第一年实施的时候,不少企业半信半疑,并有一定的抵制情绪。“前年不仅兑现了承诺,第二年还加大奖励力度,提高到每人1000至1500元。有40多家企业主动和街道联系,去年累计街道兑现用工奖励68.6万元。”

  “公司去年从街道招了18人,年纪轻的居民往往应聘企业里的技术活,年纪大的以清洁、保安为主。现在如果用工单位用人的数量大,不但街道会按人数进行奖励,区政府也会发放奖金。”钱江彩印有限公司老板徐宏财对记者说。

  长一村、天官社区、中兴社区还配置了专职劳管员。他们负责将企业的用工消息在第一时间内收集起来,由村里统一负责送到街道,并在滨江政府网上公布用工信息。

  “去年长河街道帮助1958名失地人员实现了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511人,共计新增3132个就业岗位。”这些数字让张红祥倍感欣慰。

  在财政许可范围内

  公益岗位名额不限

  杭州掏出一亿“买岗”

  “我们不限制社区的公益性岗位名额,根据社区的居民人口和实际情况,以及财政支付能力,符合条件的人员都可以上岗。”杭州市就业服务局副局长黄小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杭州一名公益性岗位的从业人员每年的收入约为1.4万元,市财政给予上岗人员的岗位工资补贴,以及社会保险、统合保险、法定休假日加班和其他补贴,岗位工资补贴和法定休假日加班补贴的差额部分由社区和街道共同承担。

  去年,杭州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2199人,至目前为止,杭州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实有从业人员已达10050人。“去年杭州市财政对公益性岗位的投入达一亿多元,今年估计还不止这些。”黄小昶说,杭州的公益性岗位走在全国前列,一方面是投入大,政府全部买单,另一方面从业人员的范围特别广。“不一定是低学历,有一位是大学本科毕业的造船工程师,由于船厂改制后,在杭州找不到适合本专业的工作,我们也给予安排。”

  2000年,杭州市推出公益性岗位。“刚推出的时候,社会的公认程度不高,从业人员觉得没面子。”黄小昶在社区工作过,也见证了这些变化。“最初每个月只有600多元,社会保障不全,只有一金(养老保险)。近两年来,不但待遇提高了,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全部交纳,齐全的社会保障让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员热衷公益性岗位。它最大的好处是在家门口上班,不但少去了上下班的路途奔波,在工作的同时也可以照顾家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社会 00013 政府花钱给我“买”了岗位 ■本报记者 陈惠 报道组 赵明 何佳 2007-3-29 浙江日报000132007-03-2900015;浙江日报000132007-03-2900016;浙江日报000132007-03-2900017;浙江日报000132007-03-2900018;浙江日报000132007-03-290004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