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浪漫法国人
开始变得脆弱了
· 幼龄股民引发的话题
· “救火阿三”市面搞大了
· 截瘫老人为自己造了一辆车
· 用唯一能动的右手行医14载
· 为找回“睡眠”上山开荒
· 藏獒“下江南”
· 古稀故事大王讲故事捐助失学儿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绍兴上虞有这么个人,春节大年夜,身着全套救火行头在家中坐等火警……
“救火阿三”市面搞大了
■本报记者 金敖生 季叶海 通讯员 韩 坚
  63岁的阮炳焱,是上虞市道墟镇的一位普通农民,但在当地却名气很大。他组建了全省第一支家庭义务消防队,18年来,累计救火115场。就在春节过后,他荣获了只有三个名额的“市长奖”。因他在家排行老三,因此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救火阿三”。

  穿着救火行头过春节

  今年年初二凌晨1时48分,阮炳焱正在酣睡,电话响了起来。绍兴县皇甫庄一户人家起火了。他一骨碌翻身起床,一边拉响消防部门配给他的警报器,叫醒老搭档邻居章伟兴,一边让妻子帮他将水泵抬上三轮摩托车。很快,他和章伟兴两人便骑着摩托车向距家12华里的皇甫庄飞驰而去。幸好,这场火并不大,他到时基本已扑灭,但有一位老太太在火中丧生。家人正在灰烬中翻找尸体,但找来找去找不着。“救火阿三”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根据人遇火情的反应特点,很快帮他们在瓦砾里找到了尸体。对方亲人千恩万谢,他一摆手,就返身往家赶。

  这样的春节,对阮炳焱来说很平常。轻轻松松的节日,“救火阿三”的神经却绷得很紧。“每年这个时候,因放爆竹等原因易起火灾。”

  今年春节临近时,他就在方圆10公里的范围内,张贴有关防火的广告。广告里他还告知,从农历12月25起,他将日夜值班,并写上自己的电话号码。他将广告贴在厕所、学校、电线杆等处。问他广告为什么贴在厕所里,他说人上厕所时看了广告印象会特别深。

  年三十,他一早起来检查水泵、水管、水枪头,为防晚上有“战事”,年夜饭,他家早早开了席,一家祖孙三代11人聚在一起吃饭,还不到下午4点半。饭后,“救火阿三”便穿上救火的行头,在家里坐等火警。临睡时还不忘对妻子说一声:“老太婆,有火警电话你马上叫醒我。”

  “阿三”到了,乡邻就能松口气

  “救火阿三”出生于救火世家。他的上辈都曾义务救火,他爷爷曾组织乡民救火会,还特地造了两支木龙。救火的家风传到他这一代已是第七代了。

  “我的名字里有4个火,你说我能不去救火吗?”“救火阿三”说。

  “救火阿三”曾是阉鸡师傅,每天走村串巷,生意途中他曾目睹过许多火灾。有一次看到的惨状他至今难忘:“那是下雪天,一户人家烧得精光,穿着单薄的女主人在冰地上打滚,那个哭声,惨啊。”他说,“这户人家烧得精光,主要是没有救火设备。”这事对他“刺激”太大了,好长时间,他晚上睡觉时闭上眼晴,面前就会浮现那个场景。他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购置一个救火用的水泵,以承“祖业”。

  他日攒月累,到1989年手头终于有了5000元钱,就上县城买了台10马力的手抬泵。他以自己和儿子为主,再请几个邻居参加,组建了全省第一支义务消防队,还专门去消防队学了三天技术,自己出任队长。

  他还自制了几盏救火灯,又装了接警电铃。消防部门给他送来了警报器、头盔、火带和救火雨衣等。在家里,他专门辟出一间房屋作为消防室,摆放各种救火设备。

  春去秋来18载,他的队伍渐渐壮大,现在已有20个队员,除了三个儿子,都是他的邻居。他与队员约法三章: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不管活计多忙,一听见火警必须立即出动。他每年自己出资,给队员们发两双鞋子。

  在他家里,有一块黑板,上面记着他历年救火的“流水账”:

  1991年正月初一,张炎家失火,率员赶到,及时将大火扑灭,使邻居幸免于难。

  1991年5月10日,陈夫家起火,正在畈里耙田,看到火光拔脚去取水龙相救。

  他至今已救了115场火。他所在的道墟镇,过去因离城较远,一旦失火,消防队赶过来比较费时。现在有了“救火阿三”,一般都能及时扑灭。火灾现场,只要他到了,群众便如吃了定心丸,松口气说:“阿三到了,阿三到了。”

  “荣誉,是我这个农民的价值体现”

  “救火阿三”曾阉过鸡、搞过运输,现在种着10亩田、养着30多头猪,这些就是他的收入来源。他赚的钱很大一部分都花在救火上。

  现在他的救火“家当”有三台水泵、两辆电动三轮车、一辆手拉车、22根消防水带,再加救火所需的汽油费、修理费等杂用,他每年花在救火上的钱至少要几千元。

  村里人许多都住了新房,可他还住在破破烂烂的旧房里。前不久,他二儿子想买辆货运车搞运输。他却劝儿子买辆汽吊车,这样平时可以赚钱,遇到高楼起火又可以用来救火。

  他们向邻居借了50多万元钱,自己的三个儿子凑一点,终于凑了60多万元钱,购了辆汽吊车。这辆车伸出“臂膀”可以救六七楼高的火,他很满意。但是,车买来后,汽吊业务十分稀少。这样下去,高额的借款何时才能还清?儿子免不了要埋怨他,但为了心爱的“救火事业”,他烦并快乐着。

  其实,他做善事不仅仅是救火,说起来还有一大箩:水中6次救人,搭救车祸人员9次,帮助困难户6家,年年给敬老院送粮……他做善事不图回报,人家上门来谢,他都婉拒,说:礼物我不收,你如果给我锦旗或感谢信,我收。他看重的是荣誉。他将获得的各种奖状和人家给他的感谢信及锦旗,都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他说:“这些荣誉,是我这个农民的价值体现,有人说我傻,看着这些荣誉,我觉得一些儿不傻,很值。”

  他得意地告诉记者,他出门走走,常有人说“阿三站一站,抽根烟”;有次他为一个患重病者募捐,两天时间,就“讨”了4万多元钱。“这说明什么?是人家看得起你,一个人被人家尊重是最重要的。”他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民间 00015 “救火阿三”市面搞大了 ■本报记者 金敖生 季叶海 通讯员 韩 坚 2007-3-29 47AA816F25FC4390482572A70028304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