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据人民日报报道 在一家权威机构近日推出的中国电视节目榜中,《百家讲坛》被评为年度电视节目和最佳人文科教节目。而3年前,《百家讲坛》虽然期期都是学术“大餐”,但有些“曲高和寡”,收视率排在了倒数位置。
2004年5月,清史专家阎崇年带来了转机,他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持续在科教频道一周收视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主讲人以不断设置“悬念”的独特方式“正说”历史。
由此,《百家讲坛》在牢牢守住学术品位的前提下开始了转型,力求架起一座让专家、学者通向大众的桥梁,并将内容定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通俗解读,由“百科全书”转变为普及本“文史读物”。《刘心武读红楼》、《易中天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明亡清兴六十年》、《于丹〈论语〉心得》等一系列讲座相继推出,《百家讲坛》成为中国电视界的“一匹黑马”。
许多观众反映,之所以爱看《百家讲坛》,是因为它让艰深的学术不再晦涩了。许多网友认为,《百家论坛》开启了民智民识,大众知而获智,智达高远。
这说明,传统文化的根是深植在人们心中的,只要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就会得到广泛的认同。
《百家讲坛》掀起的“三国热”、“明史热”,带动了一批通俗历史题材的图书热销。今天,你走进中国城乡大大小小的书店,摆在显著位置的畅销书,大概都少不了《百家讲坛》主讲人于丹、易中天、阎崇年等人的作品。出版社也顺风搭车,纷纷推出解读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多年滞销的传统经典图书也不再乏人问津……
然而,《百家讲坛》和它红火的主讲人赢得的并不单单是掌声,“学术超男”易中天、“学术超女”于丹的称呼多少让人觉着有些调侃和讽刺的味道,何况还有“十博士”联名要求于丹下课的呼声及学界对“百家讲坛式”解读经典的质疑。互联网上唇枪舌剑,辩论此起彼伏。
这些争议一时间令文化界异常热闹,也唤起更多的人进行冷静的思考:《百家讲坛》和它的主讲人能走多远?学者如何用学识服务社会?学术该如何普及,让人民大众也能遨游知识海洋,享受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