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8版:生活周刊·艺术品收藏
3  4  
PDF 版
· 生命如竹谱华章
· 艺术界名流评价卢光华
· 新视野·墨润江南水墨画邀请展在杭揭幕
· 2007浙江中财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下月15日举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生命如竹谱华章
记中国竹编书画第一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光华
●文/摄 李小文 张琴
  浙江省东阳市历史悠久,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之美称,被誉为著名的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和工艺美术之乡。在工艺美术方面,东阳市的木雕艺术和竹编艺术闻名世界。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他,一位从艺36年,痴心于竹编艺术研究,孜孜以求的东阳人,2007年1月荣获了国务院授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从事平面竹编艺术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带着一份钦佩之情,我们在3月9日采访了他——卢光华。

  中国竹工艺大师卢光华被誉为中国竹编书画第一人,今年58岁的他,再次迎来了艺术生命的春天——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他成为此届唯一的竹编艺术类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建国以来竹编艺术界第二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光华似竹,其容貌清瘦如竹秀于外;诚信若金,其性格坚毅如竹刚于内”。卢光华在竹编艺术领域孜孜以求,从事开发、创作、研究近40年。而面对这一喜讯,卢光华用“悲欣交集”形容自己的心态。成为大师的卢光华,言辞间不改清秀淡雅本色,“没有东阳竹编整体工艺水平高超的背景,我也难以进入评委的视野。”谦虚、儒雅,这就是卢光华——中国第一位平面竹编工艺美术大师。

  大师曾经是工匠

  卢光华在接受采访时说,没有谁与生俱来就带着“大师”的印记,大师也曾经是工匠。他出生在东阳市的竹编专业村——六石街道北后周村。但是,像许多渴望跳出“糠箩”进“米缸”的寒门学子一样,他读书刻苦用心,希望学更多知识,将来有所成就。

  1968年,卢光华从东阳中学毕业后,成了一名民办教师。但是,他爱上了一个家庭出生地主的女儿,执着的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被“清理”出教师队伍,回乡务农。对此,卢光华无怨无悔——“光华似竹”,在对爱情的追求上,他显示出了竹子般的忠贞和坚韧。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时代造成的“偏差”,无意中会在后来造就一位大师。竹子能屈能伸,卢光华深知“引而不发,跃如也”。他决定学做篾匠,靠手艺吃饭。学艺要三年徒弟三年半作方能出师,但当时的卢光华穷困潦倒,他要的是“速战速决”。村里多的是篾匠,他就东家看一会西家问一点,差不多把村上手艺较好的人家都学遍了,掌握了竹编手艺中挑、压、弹、插、绕、穿、贴等技法。白天他种田耕作,晚上就在土房里“练功”,学习剖篾分篾,贤慧的妻子则学起了编织。为了交纳一年12元的房租,卢光华和妻子曾用4天4夜的时间编出了12只小饭篮。半路出家的卢光华心灵手巧,不久“聪明的卢篾匠”的名气就传开了。后来村里成立了竹编副业社,卢光华被吸纳进去,一干就是4年。

  文革结束后,卢光华恢复了教师工作。可是2年后他又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自动离职回到村里,重新当一名篾匠。“我曾亲眼看见,出口一个集装箱的竹编提篮、锦盒,却换不了多少美元。真正赚钱的是外商,他们把廉价的中国竹工艺品以高出原价数十倍的价格出售,这让我心不平、气难咽!”他要将原始的篾匠手艺,提升为高雅的竹编艺术,达到“点石成金”的意境,让自己来淘市场中的第一桶金。为此,卢光华整整干了8年机械又枯燥的剖篾、分篾,8年冷板凳坐下来的结果是,在以后进行竹编书画创作时,他能将一根碗口粗的竹子剖成近万根细若发丝的竹丝,最细的直径仅0.03毫米。

  回首这段日子,卢光华感慨万端:“没有一位大师曾经不是工匠,工匠是大师的奠基石、铺路石。时代需要大师,但更需要众多的工匠。大师经过工匠时期的磨炼,逐渐使自己的构思和作品摆脱了匠气;而工匠中也藏龙卧虎,孕育着未来的大师。对生活在民间的工匠,我一直保持着最深的敬意。”

  198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卢光华创办了六石仿古工艺厂,后来又创办了东阳市竹艺精品有限公司。“十年磨一剑”。卢光华在职业设计上的“剑走偏锋”,使他逐渐从普通的工匠跃居为后来的“中国竹编书画第一人”、中国竹工艺大师,最终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醉心创新出精品

  1985年,卢光华走上了竹编工艺创新之路。他从民间普通竹编、立体竹编中跳出来,创造了独特的平面竹编—竹编书画艺术品。在双色平面竹编基础上,通过利用光线的折射原理,在单色画面上通过视角的转换,出现不同色泽精美图案的神奇效果,创作了“单色双面竹编书画”。

  卢光华很喜欢王羲之的《兰亭序》,雄心勃勃地想要把这“天下第一行书”用竹丝编织再现于世。这对竹材的要求非常高,竹节长度要在80厘米以上,竹丝只能取竹子的第一、二层。卢光华为此跑遍了南方的山山水水,终于在四川大巴山区找到了理想的长节慈竹。编织书法,得先将作品画面作线描处理,然后根据竹编工艺的要求进行创作。为此,他进行了半年尝试。为表现出书法的风骨和笔势,他将细如发丝的竹丝用绣花针多次分割,再对照字帖一丝不苟地穿插编织。经历300多个日夜的辛苦编织,325个字的《兰亭序》书法终于清晰地呈现在竹编作品上。

  大型《兰亭序》竹编书法作品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一绝”大展中,获得特别荣誉奖。中央美院教授认为它“能代表中国竹编工艺美术和技术的崭新水平”。作品于1994年赴台湾展出,引起轰动,被台商以87万新台币购买收藏。

  1988年5月,卢光华又立新目标:用竹编艺术再现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不朽杰作——大型长卷《清明上河图》。它的创作难度比编织《兰亭序》更大。一是作品面积大,《兰亭序》长4.2米,高1.3米,而该作品长4.36米,高0.96米;二是竹丝更细,《兰亭序》为每厘米7根,该作品为每厘米24根,每根不足0.04毫米;三是竹丝更多,《兰亭序》为10000多根,该作品却需30余万根。卢光华在精心挑选了6位竹编艺人做助手后,历经两年半时间艰辛创作、编织,集竹编书画、山水、人物于一体的《清明上河图》大型竹编艺术品终于大功告成。随后卢光华又继续创作出本色竹编《兰闺雅集图》等大量的艺术精品。

  创作《唐寅山水画》时卢光华继续向精细竹编极限进军,创新出“平面竹编立体山水画”。即选用0.025厘米的超精细的染色竹丝,编织出有较强立体感的山水画面来将竹编书画艺术提升到新的高度。

  卢光华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念奴娇·赤壁怀古》、《温州雁荡山》、《八仙过海》、《八骏图》、《金陵十二钗图》、《百马图》等众多名家书画一一再现在他的竹编艺术品中,并形成了独特的“编织精细传神,色泽雅致大方”艺术风格以及“细如丝,光如绸,薄如绢,美如锦”的精细平面竹编工艺特色。卢光华因此被称为“中国民间竹编艺术一绝”、“中国竹编书画第一家”。2003年11月,卢光华被国家林业局、国际竹藤组织和中国竹产业协会评为我国首批“中国竹工艺大师”。

  作为竹编艺术界内获奖专业户卢光华非常重视参加各类权威性的展事和赛事,但卢光华对于参赛获奖却有更深的认识“以怎么样的心态和目的参展参赛很重要。我个人以为,这样的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一是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人家评价,从而知道自己的不足;二是可以学习别人的优势,博采众长;三是可以对作品投放时常先前调查,投石问路;四是可以让别人了解自己,提高知名度。”1991年以来,卢光华的竹编佳作频频问世,至今已在省和全国各种展会上获得了40多项金、银奖。多件作品被中国竹子博物馆收藏,竹编《清明上河图》成为中国竹子博物馆镇馆之宝。2002年,他创作编织的沈鹏书法大型壁挂被确定为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湖州厅的“壁画”。

  王羲之的《兰亭序》在后世的摹写和钩填本中,影响比较大的有5个范本。卢光华从赵孟頫的定武本开始,以冯承素的神龙本结束,共创作了5幅竹编《兰亭序》。一位港商以4万元人民币买走了其中的定武本。第二年该客商又想以高价买走留下的四幅竹编《兰亭序》,卢光华却婉言拒绝,而将其中一幅作为东阳中学80周年校庆的礼物捐献给母校。

  2005年他又借鉴中国书画的装裱工艺,成功解决竹编书画的装裱难题,使工艺竹编如同纸质书画,可以方便卷合收藏。

  卢光华说,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近年来,他给自己下了硬任务,每年创作5件精品。新创作装裱竹编书法精品《兰亭序》成为供不应求的竹编艺术收藏品,今年你在我这里看到的是这样的作品,等到明年来你又会看到更不一样的作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的进步。

  呼唤百花齐争艳

  在采访中,卢光华多次提到欣赏书画艺术家们谦和虚心的精神。他说在工艺美术界就缺少这种谦和虚心的精神。互相学习、虚心交流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才能促进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卢光华说,艺术需要百花齐放,唯一人独尊的时代只能让有能力的工艺大师们成为井底之蛙。只有走出去,只有发掘他人的长处,检查纠正自己的短处才会有更大的进步,知识是无止境的,作为民间艺术家就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早在几年前,卢光华就撰写了论文《辉煌下的忧虑——东阳竹编现状与思考》,反思东阳竹编后继乏人和无序竞争的局面。“一去不还惟少年。竹编从艺者的黄金期还是在青壮年,人老了眼神不济,以超细丝编织作品还得借助放大镜,这实在是一种无奈。”尽管他已经在竹乡安吉创办了竹编艺术培训班,但他想得更多的还是能在东阳接续竹编“香火”。他坦言,虽然艺术无疆界,但东阳竹编的原产地毕竟在东阳,“工艺美术界的权威人士认为,在全国竹编中,东阳竹编艺术是最好的,能获得这样的评价,不容易啊!更不容易的是它经过多年的式微沉寂后,近年来又重新崛起,且实现了立体、平面竹编双长。这些年虽然已经培养了几个竹编高级技工,但是他们只能在我的指导下编织出高精的书画作品,但是缺乏创意和构思,更谈不上开发新产品,看着连个接班人都没有,感觉真是空落落的。”

  卢光华认为,目前的东阳竹编,培养后学和营造发展氛围必须同步。传统工艺美术必须不断创新,通过继承和创新并应有所突破,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在继承和创新时,尽量不要去做前人已经做过的东西,防止步人后尘,成为“匠人”,而是要“抛开匠人,学做大师”。“工艺美术行业不能无序模仿和竞争,否则会引起矛盾,同时会造成固步自封。我们要提倡加强从艺人员的艺术素养、艺术道德,多向前辈学习,尊重前辈,但不能盲目崇拜,而要独辟蹊径,从而提高从艺人员的艺术道德和品格,提高艺术修养,最终提升作品的品位,形成有序竞争、良性发展的氛围。作为大师,我非常欢迎后学和同行超越我,只有不断地超越,东阳竹编才会发展。如果没有‘对手’和后来者,大师会很孤独。”卢光华说,他之所以特别强调从艺人员的艺术素养,那是因为他一直认为从艺者本身的文化水平决定着作品的内涵,以他自己为例,如果不是注重文化涵养,而是继续重复前人的艺术手段,就很难想到用竹编艺术去表现传统的名家书画作品。“艺术是相通的,学习其他艺术门类如书法、绘画、音乐等,有助于触类旁通。像我的竹编书画装潢,就从木雕和书画装裱中借得灵感。”

  卢光华说,作为工艺美术界的前人,就应该无私的将自己的宝贵技能传授给后人。而作为后人则应该不辜负前人的期望,刻苦努力的学习,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使中国民间工艺渊源不断的流传下去,才能在工艺美术界创造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

  争当市场“弄潮儿”

  谈到市场和创作,卢光华认为这并非“二律背反”。相反,他认为人人都应该对市场有充分的认识,要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而大师更要勇立市场经济的潮头,成为工艺美术行业走向市场的先行者。在构思设计、开拓产品和作品时要分别对待,“以精品促产品,以产品养精品”,既提高知名度,又开发新产品,使两者有机结合,迎合市场需求,扩大市场领域。“我并不认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就得放弃经济利益。创作过程需要淡泊宁静,创作思路需要明志致远,但是如果你的作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就证明你的创作思路是不对的。任何艺术门类,都要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要或者实用需要,孤芳自赏的作品得不到大众的认可,也就无法为大众服务。因此,大师只谈创作不谈创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也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卢光华说他从事竹编艺术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传统的竹艺获得更高的附加值,这也是令他不断提高技艺的动力之一。他还坦言,从艺者不必对社交活动讳莫如深,“参加社交可以扩大认知,增加朋友,同时可以将艺术观念渗透到社会各界,引起人们对艺术的重视,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特别应该提倡“走出去、请进来”,结合竹编产业原材料和劳动力的特点,从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目的出发,与外地同行相互推动,共同发展。他在四川、安吉等地举办竹编技艺培训班,开办加工点,就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选择,既开发了西部,又发展了东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提高了东阳竹编的知名度,可谓两全其美。“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师也是一种稀缺社会资源,因此我要好好利用,为东阳竹编的发展,为提升全国竹编行业的整体水平出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生活周刊·艺术品收藏 00018 生命如竹谱华章 ●文/摄 李小文 张琴 2007-3-22 浙江日报000182007-03-2200013;48256F32002924A64825729F004083A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