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二十一世纪的“说客”
· 无臂,一样拥抱爱情
· 农村父母怕遭“租女友”忽悠
· 以母亲的名义劝小偷
· 侏儒母亲养出乐观女儿
· 英国满城遍是摄像头
· 够酷
但也够悬
· 爱读庄子的硕士“洗脚妹”
· 流浪汉写出汉语学专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二十一世纪的“说客”
——义务角膜劝捐员陈洪武的故事

■本报记者 黄 宏 实习生 吕 晶 胡信昌
  “现在,我还在劝人家捐献眼角膜。”从杭州“流浪”到义乌刚3天的陈洪武还在坚持理想:劝说人们捐出自己的眼角膜。

  浙江省眼角膜库存为零,2万名盲人等待移植。如果有足够的眼角膜,他们手术后就能见到光明。而在火葬场内,一个个本可以用来帮助人们恢复光明的眼角膜却化为一缕缕青烟。

  这种尴尬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原因是人们不愿意捐出自己的眼角膜。于是,为数众多的角膜劝捐员出现了,陈洪武就是其中的一个。

  失业让我珍惜每个微笑

  “我是自己的第一个劝捐员。”陈洪武说。去年9月,陈洪武失业了。失业让他理解到: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小小的帮助,对一个正为生活苦苦奔波的人来说,都是那样的弥足珍贵。“我做起了义工。”陈洪武说。

  去年12月,他参加了一次义工活动,去富阳的浙江省盲校参观。

  在省盲校里,一个眼盲的小女孩问陈洪武:“叔叔,外面开花了吗?花是什么颜色?”陈洪武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12月,正是万木凋零的时候,还有什么花在开呢?就在那时,他决定做一个角膜劝捐员。

  第一次劝捐听到一声尖叫

  几个月下来,陈洪武总共劝说了50多人,可只有2个人愿意捐出自己的眼角膜。

  陈洪武的第一次劝捐从自己身边的熟人开始,被劝的是一个女孩。陈洪武先从盲人的不方便说起,慢慢说到了捐出眼角膜的重要性。“你发神经啊,你缺德!”对方一下子尖叫了起来。陈洪武感到脸很烫,身体发冷,他一声不响地退了出去。

  后来他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有的人听了他的劝说后马上挥挥手,一脸的不耐烦;有的人则更干脆,一把把他递上的表格撕掉,破口大骂。更多的人则是尴尬地笑笑:“我现在还不想捐,以后想捐的时候,再联系你。”

  有一次,陈洪武找到一个20多岁的女孩,慢慢地说到了捐献眼角膜的事,女孩似乎有点动心。陈洪武赶紧递上捐献表格,这女孩盯着表格,非常认真地看了好几遍,突然问道:“死后摘了眼角膜会不会很难看啊?”陈洪武赶紧说不会,只是看上去可能有一点点不同。这个女孩思考了好长时间,然后很认真地说:“那我还是把它烧了吧!”人们缺乏对眼角膜捐献的认识,也让陈洪武感到痛苦。

  只说服一个也是成功

  陈洪武是个经历坎坷的人:一次创业,除留下10多万元债务,还让他积劳成疾,落下个驼背,女朋友也离他而去,由于身体状况一直很差,他又失去了工作。

  他一直很坚忍,但是,当第一个人答应捐出自己眼角膜的时候,陈洪武又落泪了。答应捐出眼角膜的是他以前的一个同事,他是陈洪武的第26个劝说对象。陈洪武失业以后,这位同事经常来看他,劝他不要着急。陈洪武就对他说,不着急,因为自己现在成了志愿者,有很多事情要做。这位同事很好奇,就问他现在做什么志愿者。陈洪武说,就是劝别人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好的,你把表格拿过来吧!”这位同事说。顿时,一股热腾腾的气息流遍了陈洪武全身,泪水模糊中,他傻傻地盯着这位同事在捐献表格上签字。

  “从来没这么高兴过,原来,为别人做贡献是这么幸福,被人理解是这么快乐。”陈洪武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民间 00015 二十一世纪的“说客” ■本报记者 黄 宏 实习生 吕 晶 胡信昌 2007-3-22 48256F32002924A6482572950038A4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