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人,管理着长达1320公里的莱茵河,这就是世人称道的“莱茵河模式”。
余利接触到“莱茵河模式”,也是机缘巧合。作为德国队的球迷,他在2006年世界杯期间惊讶于莱茵河的美丽。歌德故乡法兰克福,因为清澈流淌的莱茵河,增添了诸多体育之外的魅力。
日后的读报中,只要有莱茵河的消息,余利就会多看几眼。曾经,因鲁尔工业区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集聚,莱茵河在20世纪70年代几乎沦为“欧洲下水道”。河流中的鱼和其他水生动物大量死亡,河水散发阵阵臭味。
“这不就是现在的官河和白洋川吗?”余利立即联想到家乡的河流。他已经无法向女儿解释,图画书里的鱼、虾和水生植物,曾经就生活在家边的小河中。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民间环保组织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莱茵河的治理也开始出现转机。治理莱茵河的成功经验,除了巨额的资金投入——在1975年至2000年的25年间,德国仅是污水处理设备的投入就高达500多亿欧元,民间力量和联邦、州、乡镇的齐心协力,同样功不可没。
“我们的民间环保监督员制度,与莱茵河模式有不少相似之处。”余利分析说,只有12个成员的民间组织“莱茵河保护委员会”,之所以能管好跨越欧洲9国的莱茵河,秘诀就在于,许多民间人士自愿、无偿地参与其中。
比如,它的水质观察员队伍,就是沿河流域的“水敏感企业”如自来水厂、矿泉水公司、食品制造企业等组成的。这些企业一旦发现水质有问题,就会立刻把情况反映到“莱茵河保护委员会”,并免费提供水质监测报告。
如今,余利在报道中看到,“有不少环保专业的年轻人,报名参加萧山的民间环保监督员队伍”,这让他看到萧山“莱茵河模式”的希望。
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对于加强环境整治的重视,是民间环保守望者的坚强后盾。
萧山东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预计5月将投入使用。各镇从去年开始,开展了河道疏浚和排污支管网的建设。去年刚摘掉市级环境重点监管区“帽子”的南阳,正与同济大学合作,开展新的区域规划……
环保立法与公众参与相结合,从污染手中重新夺回青山绿水。这就是萧山环保守望者的“莱茵河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