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诗意,在校园里闪光
· 诗意的多种方式
· 一个时间悠久的文学社
· “文艺青年”的味道
· 镜头中的迪斯尼
“百万梦想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诗意的多种方式
  事实上,不少知名人士都有过那么一段在校园里的很富诗意的时期。远的不提,以上海著名的复旦诗社为例:第一任社长许德民,现在经营画廊,并且自己也成了画家;第六任社长刘原,目前是职业编剧,2005年备受好评的音乐舞台剧《周璇》就出自他手。第九任社长黎瑞刚,现任文广集团总裁。而经常被媒体关注的分众传媒CEO江南春也曾是华东师范大学夏雨诗社的社长。

  我们曾经打算采访“飞来峰”的历任社长,看看他们现在在做什么,还有没有和文学继续结缘。但由于资料的散失和联系的困难,不得不搁置下了这个设想。现在,仅仅在浙江大学就有130多个学生社团,其中许多都是文艺类的。居立晗说,在同学中影响比较大的文艺社团,有黑白剧社、文琴社等。至于一些休闲类的,比如旅行、滑冰组织的成员则更多了。

  受学校委托正在编辑《浙大诗选》的肖向云曾经担任过“飞来峰”的社长。在他看来,校园文学本来就呈曲线型发展。他回忆说,1997年秋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时,学校最后一个诗社刚刚无疾而终,每年都要评选的“十大校园诗人”成了历史概念。“飞来峰”已经是学校里最后一个文学社。

  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1998年秋天,“飞来峰”文学社组织举办了一场“金秋诗会”。此前不久,于上世纪50年代分家的老浙大、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在40年后又重新合并,成立新浙大。四个学校的诗歌力量也得到了整合,金秋诗会之后,“飞来峰”文学社创办了《行走》诗刊,刊发了17位浙大校园诗人的作品,那也是新浙大成立以后的第一本诗刊。

  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时任中文系分团委书记的颜鹂老师在为这本诗刊所写的“后记”中的一句话:“岁月匆匆流走,如果成就要以耗损光阴来换取,诗歌的光阴,可就太短促了。”

  肖向云感触更深的是,“文艺青年”们都渴望交流,而交流方式的变化,当然会影响到校园文化的生态。以前,校园诗人们要印刷刊物,互相拜访。而随着网络的发达,谁都可以轻易地把作品发表出来,并得到比过去数量更多、范围更广的受众。不仅是文学社团,包括校园歌手等,其形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路遇的那两位同学,都说自己在写博客,其中不乏抒情写意的部分。姜祝说,他没有加入师院的文学社团,而是直接把诗发表在热门论坛上。

  如果我们登录学校的内部网络,更会发现,在论坛的许多板块中,同学们的作品琳琅满目,不仅数目上出乎意料地多,而且题材、体裁也丰富多彩。用其中一位的话说,“文艺青年”还是挺多的。

  我们随便抄下了一些新近发表的作品的标题:《地平线之外——盖娅假说》、《温州村》、《人间》、《回家》、《戴勒维夫人》、《阿丁枫》……有小说,有散文,有诗歌,有翻译作品。情感类的题材当然是最多的,但也有社会观察,有虚构的古典故事,甚至科幻和武侠小说。

  不少人和我们讲起,前两年毕业的建筑系研究生王洋,笔名沧月,4年的时间出版了8部武侠小说。在百度贴吧,她的排名,仅次于金庸和古龙,被称为“美少女武侠宗师”。不过,她仍然安心做着建筑设计师的工作。她说:“我将写书珍视为自己的爱好,不把它当成我的生活来源。”

  显然,每一代人都能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每一代人的诗意,这是不需要我们担心的,改变的只是方式罢了。

  肖向云毕业后在一家媒体工作,先后担任过经济和社会新闻的记者。而在业余时间里,他和四五位以前诗社里的朋友们仍然在编辑一本诗歌刊物,刊物的名字叫做《野外》。这个名字还是他们在学校里时就想好的。一切都仍然像他们在学校做的一样,只不过,作者的名单从校园扩展到了全国各地。每个月,他们仍然按时聚会,朗诵和批评彼此的作品。

  之前的一个夏天,一场主题为“诗情夏意”的诗歌沙龙在永谦学生活动中心举行,主办的是肖向云所在的野外诗社和浙江大学研究生求是学社。诗歌活动吸引了100多位同学参与。在举办地的临水走廊上,打印在彩色纸片上的“野外”诗人的100多首诗歌,夹在绳子上,在霞光中,构成一道特殊的风景。那一刻,在场的人们明白感受到,诗意,在校园里仍发着光芒。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诗意的多种方式 2007-3-16 浙江日报000132007-03-16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