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以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实际成效
把建设“平安浙江”引向深入
· 浙江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两高”报告
· 停开的班车又进山
· “循环课
· 新一轮六方会谈
提前预热
· 扎实推进农民“种文化”活动
· 东阳机关干部
重学“说话走路”
· “欧洽会”首次落户中国县级市
· 大树该不该“农转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树该不该“农转非”?
象山农村女生相关论文获中国少儿科技一等奖
  本报讯 (记者 沈宇翔 吴晓鹏 通讯员 孙建军 江华) 今年的植树节,对象山县墙头学校初一学生欧苏红来讲别有意义,她和小伙伴一起完成的论文《“大树农转非”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前不久荣获全国少工委举办的2006年度“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奖大赛”一等奖,欧苏红本人被评为“创新之星”。

  在城市新建广场上,一夜之间冒出了在“水土不服”中挣扎的参天大树;而在乡间山里,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年大树却突然消失——被卖到城里换钱去了。这种大树“农转非”现象,人们并不陌生,却习以为常。4年前,象山墙头镇方家岙村的欧苏红发现自家屋后的那棵桂花树被村里卖掉了,联想到村里后山上许多大树“离乡进城”后留下的树坑,便在自己的日记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乡村大树移植城镇,却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这样做对不对?

  为了探个究竟,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欧苏红和几位小伙伴就此展开了“课题调研”。她们利用周末,到附近十多个村庄发放调查问卷,到大山上一个个清点树坑,还到城里观察那些从乡间移植而来的大树的“生存”状态。她们发现,这些树的存活率总体偏低。而许多被访的村民和山林管理员也向她们提供了“村里小溪水越来越少”之类的乡村生态变化情况。

  在把走访来的事实和从林业、环保专家那里学来的知识对接后,她们在2005年底完成的论文《“大树农转非”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大树“农转非”,对城市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都不利。

  在这次两年一届的少年儿童科技奖大赛上,由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等7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认为,欧苏红的论文除分析严谨、逻辑严密外,在调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尤为可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大树该不该“农转非”? 2007-3-15 48256F32002924A64825729E00498B8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