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徐宪忠 义乌市报道组 张建成 陈溪光) 节后企业“用工荒”,一直是许多企业老板的头痛事。但是今年春节后,义乌各企业“以老招新”,全市各企业的老员工带回新员工达两万多人,大大缓解了该市多年以来的“用工荒”。
以往的“用工荒”,症结在于“求职者怕找不到好企业,企业又生怕找不到好员工”。如何实现对接?今年春节前,义乌市各企业纷纷给回家过年的员工,送上了一份写有工种、年龄、技能等要求的《招工手册》。这一招确实灵验,“浪莎”公司的老员工李民生对记者说:“春节回到老家安徽亳州,我第一件事就是向老乡传递招工信息,大家都很感兴趣。”这个做法十分奏效,一天就引来了70多位报名者,他从中挑选了28名技能与岗位对口的人员,节后就把他们带到义乌来了。面对节后招工丰收,“浪莎”公司董事长翁荣金感慨地说:“节后我公司需新招2000名工人,老员工就带回了1020名,省心、省时、省钱。”
“以老招新”的举措在其他企业中也十分见效。这几天,“梦娜”集团老员工给企业带回800多位新员工;龙清工艺品公司老员工给企业带回了300位新员工;“新光”、“能达利”等知名企业也纷纷传出了好消息。
据义乌市人事劳动局就业部门统计,今年春节后,老员工给义乌企业带回的新员工达两万多人。针对“以老带新”的现象,该市就业中心主任黄允龙分析说:“感情纽带发挥了作用,老板说上一百遍,不如员工说一遍。”新来“梦娜”公司上班的徐应涛对记者说:“我表哥在义乌已干了3年,他给我介绍,我肯定信任,他还拿出《招工手册》帮我分析什么岗位最适合,更让我放心了。”
要跨过企业“用工荒”这道坎,除了感情纽带,更重要的在于改善用工环境。义乌市率先在全国成立职工法律维权中心;专门开设了“绿色追薪”通道;推荐选举外来员工担任市、镇、街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落实政治权利;逐项落实外来员工的劳动报酬、工龄补贴、带薪休假、免费提供夫妻房等一系列措施,大大改善了用工环境。在“新光”公司上班的陈娜对记者说:“在这里上班,工资月月结清,还能天天洗上热水澡,住上夫妻房,我过得十分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