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新闻周刊·调查
3  4  
PDF 版
· 哪些人应酬最多
· 杭州的“散工白描”
· 八成医生扎堆在城里
· 新加坡女性四分之一不愿生
· 全球网民人数又创新高
· 纳税人最关心税收用哪里
· 四成女干部体重超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他们活着全凭一双手,每天干活超过10小时,每年收入不足6000元,而且平均有两个月没活干。但是他们自我感觉却不差,并认为这个城市和这里的人很好。他们活得很艰难、很流离,但他们也活得很踏实、很友善。
杭州的“散工白描”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 刘志军
  就像每年的春节后一样,这些天,越来越多的外来劳动力涌入我省许多城市,他们中的部分人,最终以“散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城市里生存。

  所谓“散工”,是指外来劳动人口中从事各种“自由”职业的人,他们既没有个体营业证件,也不属于各类企业的合法受雇者,如无稳定雇主的搬运工、三轮车工、保姆、承包工地上的建筑工等;或是流动的修车者、修鞋者、拾荒者等等,国外也称之为“边缘劳工”。

  散工既是时下一个具有多重贫困性、急需社会支持的弱势群体,同时又是随着城市和服务业发展正在扩大中的群体。他们在想什么、干什么、怕什么?我们想通过调查勾勒这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群体。这次调查共计回收337份问卷,并对48名受访者做了访谈。

  身份状况

  低学历的外来青壮年

  根据调查样本,散工当中以男性居多,约占六成。散工的总体文化程度仍偏低,只读过小学的约有1/4,根本没有入过学的约1/6,而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3.5%。

  散工的年龄集中在20-29、30-39与40-49三个年龄段,分别占25.2%、38.1%、18.7%。由于散工劳动往往比较繁重,工作时间很长,对于人的体力和精力的要求都较高,这是青壮年占多数的一个重要原因。已婚散工约占七成,有8.5%的三十出头的人尚处于单身阶段。

  散工群体中除了占多数(61.3%)的农民工以外,尚有为数不少的城镇下岗工人和没有享受到下岗待遇的乡镇企业工人,两者约占11.6%。另有12.3%的散工为离校学生,其他尚有手工业者、商人、退伍军人等。

  工作状况

  跟老家比比自我感觉还不错

  虽然辛苦,散工们对于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并不如人们预想的那样低,约有三分之二的被访者表示对工作满意、比较满意或感觉一般,评价为不满意的只有27.4%,而表示很不满意的则更少,只有1.9%。但也免不了要与周围人群进行比较,并往往产生一种边缘感与贫困感。

  “这里钱好赚”所以来

  56.8%的散工通过亲友或老乡的介绍来杭务工,另有39.4%是“自己闯来的”。

  至于散工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杭州做散工的原初动力,则要显得繁杂些,但统计仍表明,最主要的驱动力还是来自挣钱难易、机会多寡、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等方面的比较,因此,“这里赚钱多”、“老家缺乏发展机会”、“老家生活条件差”、“以前的工作干不下去”等是多数散工的最主要原动力。

  一半人每天工作8至12小时

  散工们每天的工作时间普遍较长,在8小时以内的只有21.3%,在8-12小时之间的约占一半,达45.5%,另有四分之一(25.5%)的散工每天要劳动12-15个小时,更有7.7%的散工的平均工作时间超过15个小时。散工们长时间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希望趁年轻能干时获取最大效益。

  散工们虽然辛苦、工作时间长,但一年下来的劳动所得却往往不多。年纯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散工占44.2%,其中又有26.4%在4000元以下、8.7%的人更不足2000元。不过,与呆在农村相比,散工们普遍认为比自己干别的赚得多就好,而并不奢望像“城里人”那样。一位女性散工就坦言道:“人比人要吓死人,自己活得开心、活得自在才最好。”凭自己劳动的双手为家庭撑起一片天,就是散工们朴素的人生哲学。

  生活状况

  伙食费一般每月200元

  散工的支出一般是省了又省,“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月支出(含房租、水电、伙食、日用品等花费)不足500元的达52.3%。大多数散工的月房租在150-200元左右,月伙食费在200元左右,其他它开支也停留在很低水平,约100元左右,包括手机费、日常用品费等。58.5%的女性散工几乎没有买过美容护肤品,年服装消费不足50元的达41.5%,低于200元的共占66.2%,而从来没有或很少做过美容美发的占87.7%。

  据统计,有近一半(48.7%)的散工在患病之后会“自己买药吃”(其中还包括一些从老家买药带到杭州的散工),更有11.3%的人连药都舍不得买,会“自己熬过去”,另有一些人则会求助于打工者中懂些医药知识的老乡。生病成为散工最为惧怕的风险。

  由于受到种种政策性的限制,能将学龄期的孩子带来杭州入学的散工少之又少,只有2.6%左右,另有3.9%的人将孩子送入杭州的外来工子女学校就读,更多的人(93.5%)则是由他们的父母带着孙子辈在老家的学校念书。

  劳动与社会保障

  平均每年“失业”两个月

  调查表明,偶尔会遭遇工资拖欠、克扣问题的散工约占他雇者的21.4%,另有8.9%的人表示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由于工作的零散性质,这些他雇散工往往难有工作稳定的保障,短期失业也就难以避免。抽样统计表明,他们的年平均失业期在2个月左右,短则十天半月,长则半年,甚至有经历过一年多没有找到工作的个别散工案例。有49.0%的散工自诉曾遇到过身无分文的境况。

  最苦恼赚钱太少

  统计结果表明,男性散工最苦恼的五大事项依次为“挣钱太少”、“怕生病”、“竞争太激烈,工作压力太大”、“子女上学问题”及“生活条件差”,女性散工则分别为“挣钱太少”、“子女上学问题”、“怕生病”、“生活条件差”及“本地人对外来工的歧视”。此外,他们也对各种针对外地人的限制、找不到工作、住所不稳定、缺乏亲友、人身安全、乱收费等感到无助和烦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男性散工提出了“为感情所困”的苦恼。

  在遇到上述种种困难时,他们又会向谁求助呢。有四成上下的散工回答说基本上只有依靠自己解决,如果求助的话,则依次为“老乡”、“亲戚”、“老乡以外的朋友”、“政府”、“雇主”等。可见散工们仍主要求助于因传统纽带而联结起来的“老乡”和“亲戚”。他们所选择的需要政府提供帮助的事项依次为“平等的工作机会”、“住房、医疗、保险”、“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子女上学问题”、“平等的户口政策”、“提供招工信息”等。

  对杭州人印象很“正面”

  虽然散工的社交网络尚带有十分浓厚的乡土性,他们与杭州市民的接触主要是工作上的相互来往,以及在所生活社区与房东、邻居间的有限的交往。尽管接触有限,但散工们对于杭州人的总体评价比较正面,除了31.0%因与本地人很少来往而没有表态外,其他人都对他们与本地人的关系做出了非负面的评价。在对杭州人排外性的评价方面也有着基本相同的结果,认为本地人“十分排外”的没有,只有7.0%的散工认为“较排外”。

  将来计划

  想通过培训改变处境

  多数散工对于职业培训的热情较高,表示愿意参加的有65.2%,另有17.7%因怀疑培训的质量和现实性而表示“无所谓”,但也有17.1%的被访者表示“不愿意”,其中有些人因为自己年纪大或知识少、忙于生计无法抽出闲暇、担心受骗而表示“不愿意”。

  希望寄托在下一代

  “您赚了钱后最想做什么?”受访者的回答多种多样,结果表明,散工们赚钱的最主要目的还在于家庭投资,其中“供子女上学”几乎是所有家有学龄期孩子的散工的优先奋斗目标,一些有一定积累和商业意识的散工则憧憬着在机会成熟时“投资做生意”,其中具有这种想法的男性散工要多于女性散工。一些年轻的未婚散工则首先考虑赚到一些钱后“娶媳妇或找女友”,一些中青年夫妇则在积累钱财,好“回家修房子”。另外一些人则表示最希望赚到钱后“回家过日子或改善生活”,有这种想法的女性要多于男性。也有人(主要是青年散工)向往现代的市民生活,希望“买房子、买车等”。

  总 结

  勿庸置疑,散工是贫困的,无论是他们的生活水平还是工作酬劳都处于整个城市的底层。“散工”现象理应成为政府与社会的关注点,积极妥善地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为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调查 00014 杭州的“散工白描”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 刘志军 2007-3-15 48256F32002924A64825729C000F9057;浙江日报000142007-03-15000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