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了连续60个昼夜的印度洋科考之后,执行我国第19次大洋科学考察的国家海洋二所9名科考队员,于今天晚上10时回到杭州。本报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此次科考活动的首席科学家陶春辉。陶春辉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在印度洋首次发现新的海底热液硫化物活动区域的惊险故事(相关报道详见本报3月5日第三版)。
“一切就像是一部好莱坞大片,一波三折,惊险无比。”说起3月1日, 陶春辉感慨不已。
这天的凌晨4时,潜到2800多米深海底的水下机器人带回了5000多张照片,搜索到了本次科考的主要“猎物”——含有金银铜等多种贵重金属的热液硫化物矿石。但坏消息很快传来:2日凌晨将有强台风来临,“大洋一号”必须在凌晨之前离开。这意味着,“捕猎”的时间,只有一天。
下午2时许,科考队员用钢缆吊着电视抓斗,缓缓降向海底。要把电视抓斗准确地下沉到一块水深2800多米、长宽各100米大小的区域里,谈何容易,更何况海流湍急,钢缆总在不停地晃动。队员们一边注视着电视屏幕,一边对电视抓斗的行走路线不断调整。2800米的“路程”,电视抓斗足足“走”了2个多小时。在海底又抖抖索索地找了1个多小时,等到抓住“猎物”再爬上水面,已经是晚上7时30分了。但带回的“战利品”并不令人满意。
“必须再抓一次才行。”然而在海水的巨大冲压力下,4根粗大的钢缆已经断裂。再下去,万一其他6根钢缆也发生断裂,后果不堪设想。紧张商量之后,陶春辉还是决定“赌”一下:“不下去,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电视抓斗再次沉到海底,抓住了一个巨大的黑乎乎的物体,用力一拉,竟然拉不上来,海底变得一片混浊,屏幕上根本无法看清。队员开始怀疑,也许抓斗抓住的并不是硫化物矿石,如果硬拉,钢缆可能会断掉,怎么办?
风浪越来越大。陶春辉再次决定:“拉!”
两个小时之后,电视抓斗又浮出了水面。大家赶紧围了上去,很快就松了口气: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热液硫化物样品!称了一下,足足有170多公斤。
中国人第一次捕获了属于自己的热液硫化物样品!陶春辉很快和队员们找来了酒杯,一起举杯同庆。
几分钟后,“大洋一号”迅速撤离,台风也随即而至。
这一天,正是陶春辉39岁的生日。 (本报杭州3月14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