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前经济竞争的首要前提,更有人以“软黄金”来形容人才的珍贵和重要。我省两位全国政协委员就人才的培养,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
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成长环境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经济的发展亟需国家从根本上改变制约创新人才孵化的环境,建立和完善现有人才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副市长陈重华说,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已取得骄人业绩,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部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主要问题之一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成长环境不容乐观。
陈重华建议,全社会要营造树立学术正气、塑造创新人格的氛围;大学教育要把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放在首位,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科学的怀疑和理性的批判,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在教育科研机构中形成较为公正的学术氛围,并从精神上、制度上和激励机制上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创新条件、工作平台;严惩学术腐败和弄虚作假,弘扬社会公正,倡导学术自由,激励年轻科学家进取;切实改变大学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倾向,为教师营造宽松而不放松的教学科研环境。
建立技术工人培训基地
“目前,我国许多省份都提出了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但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体——企业普遍遇到了高级技工短缺的发展‘瓶颈’。”全国政协委员、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1.4亿名职工中具有中级工职称的仅占35%,高级工更少;而到“十一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至25%,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胡成中从企业家的角度提出了建议:希望各级政府在重视抓好职业教育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工人培训基地,并帮助企业解决培训经费、师资力量、技能鉴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组织全国各行业的优秀企业编写技术工人培训教材。完善相关评价体系,让高技能人才与其他各类人才享受同等待遇,并积极引导企业把建立技术工人培训基地与扶贫就业结合起来。
本报记者 苏晓春 袁艳
(本报北京3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