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干预:
社区里的“世界级课题”
从来没有一种疾病像艾滋病这样,向人类的智慧、勇气、伦理道德和生命的意义提出如此严峻的挑战。
在某些人看来,艾滋病无情地惩罚着那些“道德失足者”——吸毒者、生活不检点者,但事实上,如果不加控制,他们的痛苦将最终以不同的方式,转嫁到普通人身上。
3月6日,《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条例》实施5天之后,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社区艾滋病综合防治试点”的启动——它意味着,“艾滋干预”,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开始在杭州的小巷和高楼间破题。
“我们谨记,生命无论何时,都是有尊严的;我们期盼,通过红丝带能够打开心灵的另一扇窗;我们期待,飘动的红丝带,播撒阳光般的希望。”
湖滨街道副主任童回春说,在艾滋病的“社区干预”中,最重要的,是温情和关怀。
“干预”这个词,在童回春的印象里,多少带点“强制”色彩。在工作中,她并不希望渲染这种色彩。
尽管,作为街道主管计生工作的副主任,童回春早已听说了“这个世界上,每天有8000人死于艾滋病,全球感染者数量已经达到3950万”的事实。
在杭州市,过去一年中,自愿接受HIV(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的5511人中,28人有阳性发现。
而市疾控中心的专家认为,“与每年高危行为的数字相比,一年不到6000例的资源检测,显得微乎其微”。
因此,面对艾滋病这一“世纪顽症”, 杭州市疾控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所所长陈树昶说,这是一场“谁都不能指望擦身而过”的战役。而社区干预,无疑是一项最基础的攻坚战。
难以寻找的“起跑点”
3月6日下午,作为“社区干预”的最基础环节,东坡路社区公共卫生助理员钱丽华第一次行使针对艾滋病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职责。
需要做的事,看起来并不难。她来到社区内几家熟识的“美容美发”、“足浴店”,与服务员寒暄几句后,介绍身后来自市疾控中心的医生,说明来意:“为大家免费检查甲肝、乙肝、性病和艾滋病,如果发现有患病情况,我们会为她保密,由疾控中心与她保持单线联系。”
姑娘们什么样的反应都有:有人沉默了,有人喊“怕疼”,有人连忙说“我们已经办过健康证了”,钱丽华便解释“健康证检查中,不包括这四项内容”;也有人,爽快撸起袖子……
一个下午,在3家流动人口密集的服务型场所,医生为7名女青年抽取了血样。这样的结果,已经让与钱丽华同行的市疾控中心医生很满意。他们说,要是“小钱不在”,他们很可能“嘴巴说干”都“叫不动几个人”。
钱丽华的感触是,前几年街道开展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为她此次“顺利履职”奠定了基础。她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进“场所”时的情形,她自己红了脸,摸不清访客来意的“小姐妹”则黑着脸不予配合。
几年社区计生工作干下来,小钱的想法发生了很大改变。以前对服务场所里的女孩,心里总有着说不上来的“隔膜”。而现在,她平和地将她们看作远离父母、需要关注的异乡人。
“公共卫生助理员,必须每周走访一次艾滋防控的重点人群”, 工作职责中硬邦邦的规定,在钱丽华看来,就是和生活在同一社区里的这些“小姐妹”,定期聊聊天,从询问她们“住在哪里,在杭州过得习惯吗”开始,进行一番真诚平等的沟通,在生活上给她们必要的帮助。
按照以往的工作经验,钱丽华明白,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流动性大,“高危人群如同海市蜃楼,来得快去得也快,当你走近时,它就消散了”。这也是不少地方,发现“艾滋感染者近半数销声匿迹”的原因所在。
这位社区工作者对“艾滋防控”的感性认识是:“严防死守”重点人群,并不是什么好方法。只有用平常心看待社区中的流动人口,真正从关心她们生活状况的角度出发,在交流中进行健康教育,才是“艾滋社区干预”的有效起跑点。
将对生命的珍视置于“最前端”
“干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覆盖面和频次,就会失去应有的效果。”
作为此次“社区干预”的“技术指导”,杭州市疾控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所所长陈树昶最关心的,不是一时一事的进展情况,而是社区艾滋病综合防治的“长效机制”。
在湖滨街道东坡路和涌金门这2个干预试验社区,除了计划对重点人群采取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服务、消除歧视,为自愿咨询检测者提供规范化咨询、检测和健康教育外,社区还需重视的是,开展针对一般人群的宣传教育。
之所以选择这两个社区,是因为它们地处黄金地段,商业繁华,宾馆林立,娱乐场所多,流动人口多,是进行干预试验的理想社区。2004年,湖滨街道还被上城区确定为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五周期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性病、艾滋病预防”的课题研究街道。
“在窗口单位和繁华街区设立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大型宣传广告牌,每个社区不少于四块;社区内设立艾滋病宣传栏或宣传橱窗,定期更换内容,全年不少于2次;对社区里的大、中学生每学期开展一次艾滋病防治的主题讲座;公共卫生助理员深入到社区居民中开展宣传教育;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有一定影响的艾滋病宣传活动……”
在东坡路社区主任徐利民的工作笔记中,密密麻麻记录着针对一般人群的“干预措施”。他坦言,已经有人提出来——“社区里都是些老头老太,花钱干这些事,有用吗?”
徐利民的回答是,如果前些年说这些话还“情有可原”,跟不惹是非的老百姓聊“艾滋病”,真是“吓都能把他们吓跑”。
可如今,经过好些年的宣传教育,光是关于艾滋病的电视剧就看了不少,谈“艾”色变固然已很少见,但带着看客的心理,忽略“这一潜藏在所有人身边的世纪顽症”,显然是不可原谅的。
这与陈树昶的观点不谋而合。虽然,从事“艾滋干预”,意味着必须直面社会阴暗面,但克服对疾病的“恐惧、逃避、冷漠、歧视”,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或公民,必须挑起的担子。
“政府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招标,每个社团或非政府组织,都可以凭项目书申领到经费,进行艾滋干预。例如美国芝加哥的霍华德布朗中心,通过到酒吧等场所对同性恋群体进行干预,包括发放资料、取样检测等,在艾滋防控的日常工作方面取得不小的成效。”
在陈树昶看来,尽管与艾滋防控的“美国方式”存在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差异,但是,推行中的“浙江式”社区干预模式,一旦在“谁管理、谁给技术支持、怎样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效果将不逊于前者。
此次试行的社区综合防治,对社区所在的上城区政府、湖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市、区疾控中心都有明确的职责规定,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对生命的珍视置于‘最前端’”。
陈树昶的解释是,“疾病和传染源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通过吸毒共用针具群体、夫妻关系等一圈圈向外扩散”,这是每一个“珍爱生命的人都不容回避的问题”。
道德禁区不该是科学空白
“它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艾滋病,1983年被人类首次发现、至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的人体获得性免疫系统缺乏综合症(简称AIDS),由于其传播渠道的隐蔽性以及与高危行为密切相关,成为一种令人难以启齿、惟恐避之不及的疾病。
这也许就是吾莺曾经“四处碰壁”的原因所在。
2003年2月,湖滨街道计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吾莺,连续4个晚上来到辖区内规模最大的娱乐城,推广以“与城市接轨”为主题的青春健康培训计划。然而,“远离毒品”、“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说法,并不为娱乐城的负责人所接受。
这名负责人说,在娱乐场所开展远离毒品、生殖与避孕、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培训,会有负面的宣传效果,有损企业形象,而且容易被社会舆论和广大的消费者所误解。
从国家人口形势到性病、艾滋病快速传播疫情,从员工个人素质提高到企业的利益受惠……吾莺费尽口舌,终于让这名负责人允诺进行一场培训。
“谁能说出艾滋病有几种传播途径?”
“我知道!血液,嘿嘿,两性行为……”
“以下哪些行为是安全的?”
“握手、拥抱、共用马桶……”
这次题为“亮丽人生——从关爱生命开始”的培训活动,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参与互动式培训法,变“主讲人”为“主持人”,使“倾听者”成为“参与者”,通过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主题发言等方式来探讨“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生理冲动”、“如何预防性病与艾滋病”、“人际交往中的伦理与道德”……
让人印象最深的细节是,上城区“青春健康”讲师团的詹萍老师,利用娱乐场所常见的“鸡尾酒”调制法,告诉年轻人,原以为离自己很遥远、只有外国人才感染的艾滋病,其实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只有提高防艾意识,杜绝不安全两性行为,才不会像实验里那些清纯透明的水那样,变成可怕的血红色。
这次培训,引发了社区居民对于艾滋防控手段的大讨论。最后,那位曾经拒绝培训的娱乐城负责人,给吾莺打了个这样的电话:“本以为会很难堪,没想到,公司竟因此出了名——现在,公司的公众形象是很规范、很阳光……”
这次培训,也被看成是湖滨街道进行艾滋“社区干预”的一次预演。陈树昶的评价是,无论是先行者的勇气,还是街道探索的“人性化”和“生动有趣”的培训方式,都值得试点社区在日后的工作中加以借鉴。
“道德禁区不该是科学的空白,知识是艾滋病最佳的疫苗。”这也是东坡路社区主任徐利民立志要将艾滋防治这一“世界性课题”,在社区的小巷和高楼间得以“攻克”的理论来源。
他提出,社区的知心话疗、议事广角、时政快车等“品牌项目”,都可以拿来为普及防艾知识、转变防艾理念所用。
情人节,每对到湖滨街道辖区所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情侣,都会收到一份玫瑰色的“情人节礼物”:一张温馨卡,一朵玫瑰花,一盒计生用品。
显然,这份玫瑰色的温情提示,比生硬的宣教更为吸引人。童回春清晰记得,第一年实行“玫瑰方案”时,街道准备的1500多份小礼物很快就赠送一空。
在这次针对艾滋的“社区防控”启动仪式上,工作人员在向过往行人分发知识手册和计生用品时,首先送上的,也是一枝玫瑰,和同样灿烂绽放的笑容。
没有爱心,原本就很艰难的防艾之旅将会寸步难行。
谈起偏见的危害时,陈树昶颇为感慨。在他2004年开始同性恋干预工作时,流言四起,传说市疾控中心有个同性恋。这也是陈树昶着力推进艾滋病“社区干预”的原因之一。从他本人的经历中,就可以看出“别人的态度”对于我们言行的影响。
“要么现在行动,要么日后付出代价”。10年前,印度和南非的感染者还很少,但他们当时无所作为,现在就出现了数以百万的感染者。中国目前面临相似的问题: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民众防艾意识不足。
令人庆幸的是,总有一些有觉悟的人,抛开世俗的偏见,愿意突破观念禁区。陈树昶认为,目前公共卫生助理员行使的职能,今后很有可能通过重点人群中的志愿者,进行“同伴教育”。那样的话,效果会更显著。
面对艾滋病这一“世纪顽症”,陈树昶说,这是一场“谁都不能指望擦身而过”的战役。而对于可能遭遇的困难,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在面向社区工作者的“防艾知识培训”中,陈树昶主张加入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以便工作人员更好地为流动人口提供帮助。他还计划在培训师中,增加心理干预方面的专家,因为,足够的“挫折教育”,能让我们在防控艾滋的爱心旅途中,变得更加“坚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