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龙泉市龙渊街道石马村87岁的郑金根老人就去山上挖树苗,然后栽在房前屋后、村道两旁,每年他都要植下100多棵树苗,50年从未间断。50年后,仅他在村道两旁播种下的树木已有十华里之长,被村民誉为“十里绿色长廊”。
3月8日上午,在通往石马村的康庄公路上,村支书郑国民指着两旁的小树告诉笔者,这里就是老人今年正月初六刚刚种下的小树苗,如今,小树已经开始抽出了尖尖的绿芽了。
见到老人,才知道今年植完树后就一直卧病在床。他告诉笔者,树苗一天天长大,他的身体却一年不如一年,即便如此,他在有生之年还是要继续种树。对他来说,种树是一种思念,种树是一种希望。
老人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7岁就死了母亲,11岁时又死了父亲,舅舅成了他唯一的亲人。14岁那年,舅舅参加了游击队,一走就是20多年。1956年春节前,舅舅的一个战友辗转千里找到了郑金根,带来了舅舅牺牲的消息。
舅舅的战友告诉郑金根,舅舅是个非常勇敢而正直的人,在福建的一次战役中,舅舅为了掩护战友撤退而光荣牺牲了。于是,郑金根决定以种树的方式来怀念舅舅。“让舅舅的革命精神像树一样生根、发芽、成长。”
在郑金根模糊的记忆中,舅舅最爱带他去看山上的枫树。舅舅说他喜欢秋天时那火红火红的枫叶,经过霜打之后越发灿烂,象征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
没钱买树苗,他就自己上山去挖枫树苗。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郑金根就背着锄头出门了,他上山挖了70多株枫树苗,在村头种下这些树苗。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苗已成了参天大树,每到夏天,村民喜欢在这里纳凉,而郑金根给孩子们讲着前辈的革命故事。
30年前的夏天,村民郑大和给村里的代销店挑两坛酒,快到村口时,一脚踩空,由于山路旁边没有防护措施,连人带酒滚下了山崖,摔成了重伤。后来,老人就开始在山路两旁植树,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
2002年,老人又忙着为新建的康庄路两旁添种树木。他把每年植树100株的计划增加到320多株,在他的带领下,儿子、儿媳、孙子和孙女也加入了义务植树的队伍。如今老人种下的树已形成了一道气势磅礴的“绿色防护带”,连绵十里。
老人义务植树得到了政府的支持。1982年3月1日,原龙泉市城关镇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将郑金根老人种在路边的树群列为“风景林”加以保护,一律禁止砍伐。
老人的执着也感动了村民,从2004年起,村里将每年的正月十五定为“植树日”,这一天,村民们就扛着树苗,植树造林。三年来,石马村村民荒山造林达200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