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何时告别“看病贵”
· 应建立“农民工欠薪应急周转金”
· 意犹未尽的十分钟
· 元宵节,他们在视频电话中“团圆”
· 农民自娱自乐闹元宵 “种文化”百村赛昨开锣
· 元宵赏花灯
· 三门横渡镇万名返乡人员享受政府免费体检
· 政协工作要更多地关注民生问题
· 我省全国政协委员
讨论常委会工作报告
· “提份好议案,比吃汤圆更甜”
· 开学到 教辅俏
家长热 孩子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全国“两会”牵动着百姓的心。“两会”期间,本报记者特约我省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读者,就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民生话题展开讨论——
何时告别“看病贵”
本报记者 杜大强 苏晓春 袁艳 朱海兵
  连线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台州医院院长

  陈海啸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 许爱娥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连建伟

  全国政协委员、省出血热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朱智勇

  【浙江现场】

  今天下午3时,杭州吴山路社区66岁的老徐陪着老伴在杭州市一家医院看病。“现在老说在调整药价,事实上药品费用并没有什么下降。”他建议,政府应严控药价,实实在在减轻老百姓的看病负担。

  【北京连线】

  记者:“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百姓反映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请问对老徐提到的药价“明降暗升”问题有什么看法?

  连建伟:提到“看病难”、“看病贵”,不能不说“药”。尽管这两年多次降低药品价格,但是由于监管缺失,“伪新药”层出不穷。许多药品生产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把不少原来比较便宜的药品换个包装或名字,重新注册变成“新药”,价格就又上去了。这样一来,老百姓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自然怨声载道。

  许爱娥:目前在临床上,常见的廉价经典药紧缺甚至消失,许多价格低、疗效好、深受欢迎的药品在药店买不到,医院也进不到货。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小病复杂化”的现象?

  朱智勇:这点我自己就有深刻的感受。同样治牙痛,因为我自己是从医的,到药店买那种最基本的药只要几块钱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普通患者不花个几百块根本出不了医院。

  陈海啸:造成行医行为不规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各地生活、就医习惯差异太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医务人员知识技术水准不同,加上医学本身存在的同病异治现象,客观上会导致行医行为不一。

  记者:对“看病贵”,政府如何“对症下药”?

  连建伟:我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统抓统管。因为医、药是特殊领域,具有服务性和公益性。纯粹把医、药推向市场,搞一刀切,很容易产生误区。其次,要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医卫工作者应该以德行医、治病救人。

  朱智勇: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深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此外,要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与普通百姓医疗相关的社区医院和农村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让普通群众不再为看病到处奔波。

  陈海啸:最重要的是我国应制定科学严密的疾病诊疗指南,作为行医治病的标准,它也是判断行医行为是否规范的依据。指南应涵盖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疾病,遵照循证医学原则,详细划分各级别人员相应的临床诊断、检查、治疗措施和疗效判断的职责,以尽可能合理的检查、治疗方案达到满意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让老百姓尽量少花钱看好病。

  许爱娥:应出台廉价经典药品目录并保证供应,按照安全、有效、必需、价廉的原则,制定基本药品目录,以避免“旧药新装”问题。同时,应根据疾病种类制定疾病的基本医疗诊疗常规,明确疾病的门诊基本诊疗用药和治疗、入院标准、入院检查、入院治疗、出院标准、出院带药等,从而规范医疗服务供求双方的行为,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减轻患者的负担。

  (本报北京3月4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何时告别“看病贵” 本报记者 杜大强 苏晓春 袁艳 朱海兵 2007-3-5 48256F32002924A6482572940050FD6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