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待久了,乡下有些事会慢慢模糊甚至淡忘起来。电影《村支书郑九万》,让人们又回到了那既很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农村,想起了那些生活还有点拮据的父老乡亲。年后第一天上班,省委、省政府召开“作风建设年”大会和组织观看《村支书郑九万》电影,确实给领导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改革开放让城乡经济得到了大发展,农民生活也大大得到改善。但即使在我们这个经济相当发达的省份,仍有不少农村经济处在欠发达状况,仍有相当数量农民的生活还比较困难。这就是我们初级阶段的国情、省情,这一现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存在。久待城里,身处繁华,容易忽略那些境况还比较窘迫的农村,容易淡忘那些手头还比较拮据的农民兄弟。久而久之,有些人就会沉湎于歌舞升平,陶醉于灯红酒绿,周旋于请客应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这是危险的。
绝大多数城里人都是从农村来的,特别是许多领导干部也大体是农家子弟,与农村有很深的渊源。在城里待久了,百姓困难不了解,民间疾苦不知晓,与群众的感情就会愈来愈疏远和淡漠,滋生出一些不好的习惯。当看到影片中郑九万他们一捆柴一元钱积攒经费,弹棉花还村里的债务,一碗鸡蛋补养身体,把小孩子心爱的一只小羊卖掉凑钱时,再想想我们在公务活动中的一些铺张浪费和积弊陋习,如动辄成千上万元请客一餐饭,随意花费十几万几十万元开一个可开可不开的会,实际使用公车的人数远远超越了规定的范围,出国考察已到了不知选择到哪里去的程度等等,虽说没到很严重的程度但绝对也不是个别的现象。把两组画面组合在一起,有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同志应该会有所感想。
我自民间来,应知百姓事。知晓百姓困难,关心民间疾苦,自古以来就是为官之道,更何况我们的共产党干部。就说新农村吧,这些年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农民到底盼什么、想什么、追求什么,文化素质有多高,需要什么一技之长,经营什么能够赚钱,这些真的需要我们投向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有句话说得好:新农村建设没有局外人。就算不是专门从事农村工作,但只要步子往下走,眼睛向下看,留下的足迹深而实,听到的声音真而急,对于你的工作、学习和人生经历总是大有裨益。郑九万为什么能成为“为民好支书”?一大原因就在于,他的根在农村,对村民甘苦太了解,自己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省委、省政府部署“作风建设年”活动,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要下决心解决这些年积累下来的一些作风弊端。现在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车子跑起来畅通无阻,但这不等于就能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更不意味着就能到困难群体中去,了解群众疾苦,察知百姓甘甜;现在财政情况好多了,一些部门可支配的钱多了,这时更应注重节俭,想一想还有许多欠发达地区,还有不少生产、生活上仍然困难的农民兄弟;现在经济发展了,物质条件大大改善了,但这并不等于就可以养尊处优了,不妨想一想还有几亿人在田间地头辛勤地劳作着,靠着种一棵棵庄稼、养一头头牛维持生计;现在一些部门和干部的权力大了,面临的各种诱惑也多了,这时候更应管住自己的口,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腿,管住自己的家庭和身边的人。
当然,把好多事情归结于待城里太久是有失偏颇的。笔者只想善意提醒一下,无论是什么身份、什么岗位、什么级别,迈开步子到基层农村去,到困难群体中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受一下人间冷暖,我们真的就会少一些冷漠麻木,多一些切身体会;少一些油水关系,多一些鱼水之情;少一些养尊处优,多一些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