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创·造·惊·喜
· 元宵读灯诗
· 归家
· 父亲写春联
· 运河人家的年景
· 圆圆的甜蜜
圆圆的期盼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元宵读灯诗
■马佳
  每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又称元宵节、灯节,是农历新年的浓墨重彩的“压轴戏”,也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喜庆节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众多的“灯节诗”。这些“灯节诗”不乏对“火树银花”节日灯火的描述,透过这流金溢彩的视觉形象,也让人领略到浓浓的人性美和人情味。

  唐代国都洛阳实行宵禁,夜晚桥上禁止通行,正月十五夜则被“特许”开锁放行。唐诗人苏道味有诗《正月十五夜》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将元宵节夜景写得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到处是绚丽多彩的烟火,打开铁锁的桥上也挂满花灯,远看犹如天上的星星。除此以外,我们更看到打扮一新的人们三五成群彻夜欢娱踏歌而行,那灯月交辉、游人行歌的热闹场景,人们渴望自由的心情正如开禁的桥头上的欢声笑语一样呼之欲出。

  明代才子唐寅唐伯虎,诗书画俱佳,他的《元宵》一诗将元宵夜盛况描绘得自是十分精彩:“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邨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天上的圆月与地上的繁灯交相辉映,更有“人似玉”、“开口笑”和“满街珠翠”、“沸地笙歌”的倩影狂曲,端的是诗中有画、声情并茂,活脱脱一幅元宵夜万民观灯风情画,将古代民间浓郁的节日气氛表现得酣畅淋漓。人们掩卷思索,不由得要扼腕长叹:古时的人性倍受压抑,平时难得开怀欢唱,青年男女更是难得自由往来,他们多么渴望释放禁闭在胸口的郁闷,但这种祈求只能在少数几个节日里才有望实现。

  欢笑是感情的翅膀,歌声是人性的张扬。万家灯火的元宵夜自然不乏浪漫主义情调,历代“元宵诗”中也洋溢不少反映青年男女交往与思恋之情的人文关怀。著名的如北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诗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五言诗,仅以“花市灯如昼”五字便将宋都东京(开封)城的正月十五夜景写得令人叫绝,而一句“泪湿春衫袖”则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思念之痛写得悲伤凄苦入木三分,读来令人同情;而“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十字,更是情深意浓,富有中国情调,成为流传千古的爱情经典名句。

  “有情未必不丈夫”,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也将元宵夜恋人约会场面演绎得绘声绘色。诗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中不仅生动描绘了元宵夜满城花灯满街游人的热闹情景,更用细致的笔调描述了情人间的期盼、等待、张望、寻觅,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包含了多少渴念、焦急、嗔责和哀怨啊,当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时又是何等的转悲为喜、欣喜若狂,“蓦然回首……”句堪称古诗词中不可多得的传神之笔!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元宵读灯诗 ■马佳 2007-3-2 48256F32002924A64825728E0029BA9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