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冢歌剧团一年有4500场左右的演出,这是日本宝冢歌剧团首席导演草野旦今天在杭参加“中日两国女性戏剧对话”座谈会上一句轻描淡写的话。
一个剧团一年4500场演出是什么概念?平均每天演出12场以上!在这样的数据面前,我国文艺院团每年100余场演出、民营剧团每年数百场演出全是“小巫见大巫”。
日本宝冢歌剧与中国越剧一样都是由女子承担全部角色的戏剧,10年前浙江“小百花”在日本上演越剧《寒情》时曾被当地媒体誉为“中国的宝冢”。今天,两大艺术的再次相遇则给我们带来一份沉甸甸的思索——从“宝冢”的辉煌中我们可以借鉴些什么?
宝冢歌剧团的运营模式是这样的:全团5个组,每组80名演员,提前1年敲定每年的演出计划。宝冢歌剧团在宝冢当地和东京、京都、名古屋均有常年演出,此外还有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巡演。
“‘宝冢’的演员是清一色未婚女子,最小17岁,最大93岁,不分年龄全都被称呼为‘学生’。” 草野旦介绍说。
“学生”这个称呼折射出宝冢歌剧团善于兼收并蓄的学习特征。“宝冢”的演出分“戏”和“歌舞剧”两部分:在“戏”中,演员身着日本的传统服饰演绎欧、美、亚、非各国的经典故事,由交响乐队伴奏,我国的岳飞、项羽、杨贵妃……都曾是“宝冢”舞台上的主角;在“歌舞剧”部分中,观众能欣赏到歌剧、舞剧、戏剧、爵士、摇滚、桑巴、探戈等各种五光十色的表演,整台戏几乎融汇了世界上各种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形式。
出生于舞蹈世家的日本舞蹈家西川箕乃助这样评价说:“在宝冢的歌舞剧中,日本传统戏剧的拖沓感被改良了,注入了很多时尚元素,从不同艺术样式中吸收养分为我所用,这是宝冢歌舞剧能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本报杭州2月28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