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新闻周刊·调查
3  4  
PDF 版
· 青霉素因“廉价”
受冷落
· 商业推动下的偶像“消费”
· 居民文化需求
满足程度不到1/4
· 白领职业
满意度61.9分
· 多一些精神榜样
少一些商业偶像
· 春节无偿献血
半数不合格
· 多数进城农民
“怕”城市
· 社会关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商业推动下的偶像“消费”
——对我省青少年商业偶像崇拜的调查研究
■本期调查执行 章洁 葛进平 张芹 方建移
  目前,偶像崇拜已成为一种波及全球的文化消费现象。在传媒及电视影响力愈来愈大的年代,个人与家庭、社区的关系愈来愈疏离,偶像取代了亲友、邻舍的关系,甚至会因崇拜偶像而影响生活态度及行为。尤其在一部分青少年中,偶像的影响力问题更值得关注。

  在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年度课题《浙江农村青少年大众文化接触及影响实证研究》中,浙江传媒学院将重点关注放在了“青少年偶像崇拜”这一现象上。为此采用实名调查,以班级为单位,向全省初中、高中、职高等各类学校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562份,并对其中的103名调查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

  明星一统前十位 “自己”成为“我”偶像

  本次调查得到了618种偶像选择,但绝对票数比较集中。排名前20位的偶像,获得了55.77%的票数——2544票。其中前10名均为媒介明星类人物,尤以歌星居多。排名前三位的周杰伦、林俊杰、潘玮柏均为歌星,台湾歌星周杰伦一人就独得了所有偶像选择中17.10%的票数。由此可见,流行音乐制作业在制造青少年偶像方面“贡献”最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偶像前20排名中,“自己”和“父亲”挤进了明星行列,成为仅有的两个非媒介人物。不少青少年崇拜“自己”和“父亲”,这也恰恰说明了当今青少年在偶像崇拜上的个性化趋势和自我意识的强化。

  微软公司老板比尔·盖茨获得了43票排在第21位,这也是一种青少年对“致富”的崇拜和向往,偶像崇拜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谁成青少年偶像 媒介“举荐”举足轻重

  调查得知,我省中学生偶像选择的顺序依次为明星、超女、杰出人物、政治人物、父母、自己、媒介及IT从业人员、虚拟人物、亲属、老师、其他和同学,中学生选择通过媒介得知的人物作偶像的选择比例远远高于对非媒介人物的选择。

  我们将有关数据归类统计,发现我省中学生选择媒介人物作为自己偶像的比例高达92.88%。在他们所选择的媒介人物当中,影视歌和体育明星占到了所有选择的77.51%。值得注意的是,中学生对媒介中的虚拟人物的选择高于对老师和同学选择的总和,去年红极一时的“超级女声”的草根偶像排名第二。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大众媒介的威力。

  此次调查的其他数据显示大众传播对青少年世界观的直接影响仅次于老师和父母,如果再考虑到其间接和长期的作用,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偶像崇拜“城乡一体” “外来和尚”也在露头

  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的中学生,他们的偶像崇拜未见明显差异,户籍对偶像选择的影响不明显。

  性别差异也不明显,但是分布略有不同,其中男生选择体育明星的比例高于女生,但是女生选择“超级女声”选手的比例远远高于男同学,为9.99%比1.52%,这也从某种程度验证了“超女”的一夜成名给了青春期的女生很多幻想空间,获得了她们很大的心理认同。

  前20名偶像中只有NBA球星麦迪来自非华人世界,这说明文化认同中的“本土”制约,也说明为什么美国NBA要通过引入姚明来使NBA在中国相对本土化,并导致麦迪出现在前20名排行榜上。“泛本土化”可能是外来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

  “狂热崇拜”成病症 女性更易失自我

  在我们的调查中,设置了以下5个问题衡量受调查者是否是狂热崇拜者:

  1.是否高度关注偶像的行为;

  2.听到偶像的正面或负面消息时,是否会产生情绪反应,如高兴或生气;

  3.是否会经常产生与偶像进行交往的幻想;

  4.会不会产生超出正常范围的购买和投票行为;

  5.是否渴望并会主动谋求与偶像见面或真实交往。

  如果所有的问题均回答是,就认定其为狂热崇拜者。

  在深度访谈的103名对象中,我们发现有9人是偶像的狂热崇拜者。在访谈中发现这9人之一的贝克汉姆狂热崇拜者收集了其大量资料海报贴在房间,看贝克汉姆所在球队的比赛,后来发展到看到贝克汉姆的绯闻就气愤,会爱屋及乌喜欢他儿子,讨厌他妻子,希望与其近距离接触。还有一名韩国歌星的崇拜者为了今后能有机会和偶像见面,决定大学报考新闻专业,以后当娱记,甚至从一年前就开始学韩语,并节衣缩食攒钱,打算三年之内去韩国看一次偶像的演唱会。

  引起我们高度注意的是,这9名狂热崇拜者均为女性,并且其迷恋的偶像均为异性。美国学者Adams-Price Greene把对偶像的依恋分为两种,浪漫式依恋和认同式依恋,前者是希望成为偶像的恋人,后者是希望成为偶像那样的人。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女性更容易对异性偶像产生浪漫式依恋,而这种浪漫式依恋也更容易导致极度迷恋。

  “偶像”打上消费印 每隔几年换一茬

  从中学生对偶像人物的选择动机和更换频率来看,消费特征日益明显。

  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声称自己是偶尔在大众媒介上发现了心仪的偶像,其心理历程为注意—理解—认同,然后再外化为偶像崇拜行为,所以偶像的选择类似于消费行为的选择,具有自主性和多元化的特点。特别是当今经过媒介大量炒作的偶像,主要代表了利益和利润,同时也是大众社会崇尚世俗和消费社会的特征之一。

  调查表明,我省青少年人均更换了3.79个偶像。这种频繁的更替与过去的榜样学习的相对固定很不同。比如此次调查中偶像排名第一的周杰伦,很可能过一段时间因为媒体宣传的弱化他在排行榜上的名次就会下降,甚至淘汰出局,其不稳定性非常高。而在过去,人们对于一个偶像的崇拜之情往往会延续十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比如产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青年偶像“雷锋”,就成为好几代青少年的学习榜样。

  调查同时表明,我省大多数中学生选择偶像的原因多为一些外在的优点,如帅、漂亮等,这又和过去的榜样学习有巨大区别。例如,崇拜贝克汉姆的中学生占了很高比例,崇拜的理由,不外乎足球明星、外形帅气、时尚、性感等等。这种表层性欣赏的方式,往往只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官享受和虚浮的模仿。而过去的榜样学习,则是认同一个榜样的内在特质,从而推动一个人去把学习榜样所代表的精神内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

  可以说,消费社会的偶像已经被重重打上了“消费”的烙印,它的消费娱乐的功能被大大强化,而榜样学习的作用被一点点地消减。对正处于人生成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这种趋势令人担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调查 00014 商业推动下的偶像“消费” ■本期调查执行 章洁 葛进平 张芹 方建移 2007-3-1 浙江日报000142007-03-0100017;浙江日报000142007-03-0100024;浙江日报000142007-03-0100025;浙江日报000142007-03-0100026;浙江日报000142007-03-0100027;48256F32002924A64825728F0020C91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