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媒体点击
3  4  
PDF 版
· 上世纪老照片意外重现上海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85岁的秦怡辨认出自己的丈夫、当年的“影帝”金焰;阮玲玉的外甥女睹物思人;传奇“女谍”郑苹如的故事再度流传……
上世纪老照片意外重现上海滩
  事件

  一根水管突然爆裂

  让老照片重见天日

  上海“王开照相”地处繁华的南京东路步行街,东去几百米便是著名的外滩,西行几百米则是著名的中百一店。每天,一条条人的河流在它门前西去东来,左邻右舍也全是闻名遐迩的老商号:鸿翔时装、亨得利钟表、张小泉刀剪……

  王开照相创建于1918年,原本是一栋四层小洋楼,1997年修建地铁二号线在近旁设站,四层小楼遂翻建成地上八层、地下二层的新楼房。

  这桩轰动上海的新闻事件就缘起这个地下二层。

  2006年12月底的一天,一位职工去地下二层的更衣室,在楼梯上便听到哗哗的流水声,他急忙跑上来汇报:“不好啦,水管爆掉了!”

  领导立即组织“抢险”,副总经理孙孟英近前一看,水管线从接口处爆裂,水柱带着压力喷出,几个房间的积水有半米多深,空置的桌子、写字台已经漂浮起来。“先关住总阀,再用铁锤砸开排水口,让积水慢慢退去。”

  平日里,这地下二层堆放着一些照相器材、服装道具,铁柜和纸箱里封存着一些财务档案。清理过水现场,有人发现一个黄得发黑的纸箱里全是照片。孙孟英副总经理说:“照相馆的人照片见多了,没当回事,就把它放到会议室里。后来有人随便翻翻,‘咦,有老板的家庭照’。我想起,以前电视台、杂志来采访,总要‘王开老板的照片’,可是经过‘文革’抄家一张也没留下。于是,我告诉老板的孙子来拿照片。”

  老板的孙子也在“王开”工作,他取走照片后,孙孟英副总经理才认真察看这些照片:“纸箱里照片很凌乱,有外国人的西装照,有中国人的结婚照,还有几世同堂的全家福。有意思的是,其中还有上海市公安局的信函,穿国民党军官制服的,纸头上注明‘反动照片’;外国女人的泳装照、裸体照,注明‘黄色照片’。这些都是‘文革’中被查抄、粉碎‘四人帮’后归还的。”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明星照,“那些肖像照都很艺术,造型、神态、服饰很典雅。不过最吸引我的还是照片的年代。我想起二十年前写黄浦区地方志采访过当时王开的老师傅,他们说过去上海滩的明星们都来王开拍照,明星照片就摆放在王开的橱窗展示。”

  48岁的孙孟英自称是个“有心人”,他去了新华书店,买来《中国电影百年图史》、《海上花》等几本大部头的图文书籍,对照着认出照片上的人物:胡蝶、阮玲玉、周璇……他兴奋了:“肯定是明星啦!经过‘文革’,这些照片还能保存下来,多么珍贵呀!”

  从此时起,王开照相派专人整理老照片,按彩照、黑白照、婚纱照、全家照等12大类分别编号建档。转眼已至2007年1月中旬,那一天,孙孟英一位朋友的老母亲带着孙子来拍照,80岁的老太太是抗日老干部:“拍好一点呦,阿拉和侬老板的儿子还是战友呢。”孙孟英道:“侬放心好啦,王开老板还给孙中山拍过照呢!”聊谈中,孙孟英说起最近发现的老板全家照,以及胡蝶、周璇的明星照。

  老太太的另一个儿子是《新民晚报》记者,事隔一天,记者来王开采访老照片一事。曾给报纸投稿的孙孟英还有个要求:小小的(豆腐块)就不要搞啦,这些照片是有分量的!1月17日,《新民晚报》以头版两帧彩照、副刊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此事。

  进展

  名人之后纷至沓来 引发一场媒体大战

  胡蝶的孙子看过新加坡《联合早报》,专程从香港赶来;阮玲玉的外甥女手捧家藏照片而来;关紫兰的女儿开口便纠错:“报纸上那张照片是我妈妈呀,她和阮玲玉很像的”;传奇侠女郑苹如的侄子连发感慨“真不容易”;国民党元老邓玉麟的孙子前来打探:是否见到我祖父在王开拍过的照片?……    

  一时间,“王开老照片”成为沪上街谈巷议的话题。

  其实,最先出来辨认老照片的,是85岁的表演艺术家秦怡。她从报道中得知,有些照片还没来得及辨认,便通过影协表示:愿意帮忙。而当孙孟英等人手捧老照片出现在她面前时,她一眼就认出那张穿毛领皮夹克的“帅哥”,正是自己的丈夫、有“电影皇帝”之称的金焰。孙孟英说:“她看着照片陷入沉思,说这是当时空军的外套,金焰年轻时有个当空军的梦想,还读过空军学校。抗战爆发前,他去考空军因视力不达标被刷下来。她说她家都没有这张照片。”

  得到王开复制的金焰照片,秦怡非常高兴。她一一辨认着老照片上的人物:刘琼、高占非、于立群、罗从周……

  阮玲玉的外甥女来到王开,她用两帧家藏照片作为自己的“身份证”:一张是阮玲玉与她母亲的合影,另一张是她与母亲的合影。细细察看王开新发现的阮玲玉照片,风采气质楚楚动人,这外甥女不禁唏嘘:“当时如果有人开导,姨妈也许不会走上那条路!”

  关紫兰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国内著名的“美女油画家”,曾经留学日本。她的一张低眉托腮照,最初被误认为阮玲玉。关紫兰的女儿带着母亲照片来到王开,先纠错后交换,虽已年至七十,她仍然记得“小时候妈妈带我来王开照相”的情景。

  此时,王开还接到来自各地的“寻亲长途”。譬如,美国来电:我父亲华香林,曾经和田汉一起拍电影……香港来电:我大姨妈钱似莺,最早拍无声电影……

  除“名人之后”外,“名牌之后”也来王开交流、咨询。鸿翔时装告知:照片上胡蝶、周璇质地精良的服装都是鸿翔制作的;老牌“回力球鞋”根据王开外景照上的广告,发现公司的历史还可前推十年。

  这期间,孙孟英迎来送往,最难以招架的,是各路媒体记者。“有一天从早晨上班起,我接待了七拨电视台记者,同一家电视台,就来了几个栏目组。晚上还被请去直播间。”除沪上媒体,境外媒体的驻沪记者站也纷纷前来采访,“连美国新闻网都报道了。”

  解读

  一段历史被记录 一些技艺在退化

  本月2日,86岁的香港著名摄影家简庆福也来到王开观赏老照片,“这是陈云裳,这是张织云”,一个个远去年代的明星人物被他一一认出,而拍摄手法的考究、人物神态的清晰逼真,令这位眉发皆白的大师级人物啧啧称赞。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李亦中,是已故著名导演桑弧的儿子,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第一部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均出自其父之手。此前李亦中教授主编“老上海电影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曾四处搜集当年的影星照片。双重的身份使他对这些老照片有一种特殊的兴趣。他说:“这些照片有的我见过,但并不知道是王开拍摄的;有不少从没见过,从研究中国电影史的角度来说,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他分析认为,王开照相在过去年代免费为明星拍照,底片留下,照片在橱窗展示,这个橱窗就是一个传播载体。王开争取“高端客户”,结果是影楼、明星双双扩大知名度。“不过我本人更感兴趣的,不是肖像照,而是那些外拍照片。譬如胡蝶在‘得月桥’上留影的那一张,背景究竟是影片外景地呢,还是达官贵人的花园?值得研究考证。还有一张王开店门的外拍照片,记录了那个时代更多的信息量。广告墙上除‘回力球鞋’这些商业广告之外,正中的‘用国货最光荣’,对历史研究者来说也非常有价值。”

  “当一个社会告别浮躁,开始静下心来怀旧、寻根的时候,就要找寻残存的历史印记,而影像资料恰恰是对一个时代、一个城市最客观的记录。”李亦中教授认为,王开老照片“是上海这座城市的一笔文化财富”,“重要的是,要把老照片的价值挖掘出来,不能满足于拥有、欣赏,还要从中读解出更多的历史与文化信息。”

  此前,上海摄影界的专家也从专业角度对老照片的艺术价值进行过探讨。王开摄影有限公司总经理匡丽英女士认为,王开在摄影历史上的地位不是偶然的,老照片所显示出的高超摄影技术,用光、造型、构图上的讲究,使肖像照呈现出立体、三维的空间效果。老师傅们很讲究三角光、阴阳光、一线光的使用。而现在,很多影楼都是“快餐化”拍摄,千篇一律采用“大平光”,“没有层次、缺乏立体感,照片千人一面”。

  副总经理孙孟英更为直截了当:“这些摄影的技艺现在已经退化了。”

  王开的老技师倪荣庆已经退休,他解释“老照片拍得好、至今不泛黄不退色”,原因在于精益求精:“那时候洗印先用药水然后漂洗掉,老板要求漂洗46遍,这一道工序两个人要干一上午。”

  其实更令人称道的,是那些彩色照片,全部手工着色,并不逊色于今日的电脑效果。在孙孟英看来,“当年明星们的发型、服装款式,今天也不过时。尤其是他们那种优雅的气质、那种古典的底蕴,是今天的明星们学不来的。”

  传奇

  一段尘封的历史

  “链接”出纪念活动

  本月4日清晨,一辆白色面包车,从上海市区沿延安路高架向西南方向疾驶,过虹桥机场,直至青浦境内的福寿园墓区。

  车上两位老者,满头华发的郑国基先生是郑苹如的侄子,而另一位行动有些不便的许洪新先生则是上海史志专家、郑苹如生平的研究者。

  此行,也因王开老照片而起。

  那一天,68岁的郑国基先生收看“王开惊现老照片”的电视新闻,当镜头扫过一张张“明星照”时,忽听他叫:“我姑妈!”

  他说,是在一秒钟之内,凭借一种下意识,他就断定:那位年轻美丽的女子就是自己的姑姑郑苹如。

  当即,他将这个信息告诉了许洪新先生。第二天,他携带家中珍藏的姑姑照片来到王开,确认无疑后,他向孙孟英副总经理讲述了郑苹如的传奇故事。

  抗日战争爆发时,郑苹如就读于上海法政学院。虽然具有一半日本血统,仍然秘密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她是上海有名的美女,照片曾刊登于《良友》画报的封面。她会日语,在日伪高层人员中周旋,获取情报。她曾暗中策划绑架日本首相近卫的儿子近卫文隆,后因“重庆方面”的制止而放手。1939年圣诞节前,她在静安寺西伯利亚皮草行刺杀汪伪特务头子丁默邨行动中败露。被捕后,拒不招供,于1940年2月被秘密处决,牺牲时年仅26岁。

  抗战胜利后,郑振铎先生著文《一个女间谍》来纪念她的“出生入死、履险如夷”。

  张爱玲以她为原型创作了小说《色戒》。

  李安据此于2006年末在上海拍摄了同名电影。

  郑国基先生的讲述,后又通过媒体报道在上海广为人知。郑苹如的爱国义举,引起上海福寿园的关注,福寿园副总经理伊华致电报社:福寿园决定为这位爱国传奇女子立雕像、建墓碑。

  于是在2月4日这一天,福寿园邀请郑国基、许洪新来墓园选址、洽谈。

  伊华副总经理热情地接待两位来宾,带领他们参观了东、西墓园。这个占地800亩的现代陵园青山簇拥、绿水环抱,中国政界、文化界的许多名人都长眠于此:蔡元培、沈钧儒、章士钊、曹聚仁、乔冠华……

  双方商定:选择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举行墓碑落成仪式;选择一处宜于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地点为墓址;将郑振铎先生的悼念文章镌刻在碑石上。

  伊华副总经理说:“福寿园还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以我们要让郑苹如的塑像、墓碑成为传世作品。”

  谜团

  一场浩劫谜团还在

  市民期待专场展览

  在上海,谈起王开老照片的命运,人们很自然地就要提起一个人的名字:蓝苹——江青。

  在十年浩劫中,上海电影界成为重灾区,被迫害致死者、投入牢狱者有:郑君里、应云卫、顾而已、上官云珠、舒绣文、赵丹……那是中国电影史最悲惨的一页。

  现年48岁的孙孟英副总经理,清晰地记得“文革”往事:北京红卫兵来上海串联,在南京路上破“四旧”,揪住“牛鬼蛇神”游街、到广场上批斗。

  但是,他清楚,查抄老照片这件事不是红卫兵干的,是江青指使人干的。

  好在江山有幸,粉碎“四人帮”后,上海市公安局将查抄的王开老照片还回,劫后余生,李亦中教授称这些老照片的命运具有“戏剧性”。

  可是令孙孟英感到不解的是:“这些老照片里,没有江青,也没有赵丹。”

  其实,更大的谜团,是这一万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照片,90%为“姓氏不详”,辨认出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而这几千张尚未辨认的老照片则吊起很多市民的胃口,不时有人打来电话询问:“我妈妈去世,什么都没给我留,只留下一张在王开拍的照片。不知你们那里还有没有她另外的照片?”“我爷爷奶奶结婚照就是在王开拍的,不知还能不能找到?”

  目前,王开照相已经向社会承诺:已辨认出的“相中人”后辈,可以免费领取一张复制片;更多“姓氏不详”者的照片,在整理归类之后,举办一次专场展览,届时将有市民互动,参与辨认。

  上海市民正期待着这个专场展。

  (综合《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