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春节特刊·钱塘江
3  
PDF 版
· 春天物语
· 四·季·歌
· 江南的腊月风情
· 新衣飘飘的年
· 快乐短信
· 在海岛过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江南的腊月风情
■刘 红
  我是在去年岁末一个绵绵冬雨的黄昏踏进绍兴安昌古镇的。小雨柔柔的落在发际和面颊上,有一种阴冷湿寒的苍凉。穿过一条小巷,便走进了一条沿河的廊棚古街,霏霏的雨丝一下子被干干净净地挡在了外面。已经是到了掌灯时分,路上行人稀稀落落,四处游走的多是那些身背“长枪短炮”的外乡摄影人,在寒意甚浓的黄昏里担当着主角。走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闻得耳畔“噼啪”一阵脆响,瞥眼一看,原来是一家杂货店正在上排门板。排门板是旧时江南一带的商铺中用得较多的活动式门板,由一块块窄窄长长的,上下带榫的木板制成,将木板的上下榫插入店堂门槛的上下凹槽里,店面就关上了。胖胖的女店主正在用力地插着门板,那一屋子暖融融的光亮被黑漆漆的门板裁剪得越来越小,最后消逝在暮色之中。

  古镇的夜静谧而安详,长长的廊棚屋檐下,那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闪烁着小镇不眠的眼睛,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温润、醇浓的黄酒气息。在一面飘有杏黄色的酒字招牌旗的小酒馆里,我们歇下了脚。几位摄友高声吆喝上酒。不一会,一个头戴乌毡帽的店家拎着一个铁皮酒壶走了过来,操着一口浓重的绍兴方言,边寒暄边往酒杯里倒酒,这种酒杯很是奇特,它是用洋铁皮制成,下端小,上端大,呈圆柱型烛台状。据店家说,这样的酒杯边烫边喝比较方便。看着他们兴致极高的样子,不会酒的我也试着尝了一口,一股刺激的半甜半辣的味道直冲上来,店家说这种自家酿的黄酒后劲很足,唬得我不敢再造次。

  酒馆是由一间老式的木结构瓦房改建的,高高的房梁上挂满了一串串腌制好的腊鱼、腊鸭、腊肠,并以各种形状整齐排列着,好似层层叠叠的幕帘,在此,我闻到了一种老屋所特有的腊月味道。

  下了一夜的冬雨,第二天早上,当我再次踏上清亮潮湿的青石板路时,眼前已燃起一片蒸腾的热气,古镇的居民开始了新的一天的生活。放着各式米糕、面点的蒸笼滚开了锅,四处弥漫起乳白色的烟雾;勤快的女主人从屋里端出一大盆风干的腊货,直起胳膊踮着脚尖,一串串挂在屋檐下的竹竿上;扯白糖的汉子手艺非凡,粗大滚烫的糖条在他手里上下翻飞,又如拉面似的拉成条状,最后用剪刀啪啪一剪,一块块粽子状的糖块掉落下来,雪白晶莹香甜诱人;戴着黑色宽边老花镜的老妇坐在一把老式的藤椅上,一针一线地纳着鞋底;手执芭蕉扇的大爷把窜着火苗的煤炉扇得呼呼作响,煤炉上那口大铁锅里氤氲升腾起油炸臭豆腐干的香味;洋铁皮铺子里那位头戴毡帽的铺匠,左一把锤又一把斧,把洋铁皮敲得“砰砰”作响,从店铺前所陈列的洋铁皮水桶、漏斗、茶壶等,足以显示其主人不凡的手艺……

  这就是安昌的腊月,一幅原生态的江南市井图画。腊月里的安昌是一年四季中最喧闹的时节,她一改水乡古镇所特有的那种恬淡、素雅和含蓄,忽然变得浓烈和奔放起来。那满街如珠帘般串起的,泛着朱红色光泽的腊肠、腊鱼、腊肉、腊鸡、腊鸭等,在古镇绵长的廊檐下串起了一条条跌宕起伏的美丽弧线;满街行走的乌毡帽和摇曳的乌篷船,如流动、跳跃的黑色音符,演绎着悠悠岁月里流淌的那一首古老的乐曲。

  安昌浓郁的腊月风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古镇上,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人摩肩接踵,处处是鹰一般匍匐着的镜头,摄影家的眼睛永远是亢奋和充满激情的,他们用独到而细腻的镜头语言记录着安昌风情味十足的民俗故事,许多人因此成了故事里的主角,他们的形象频频亮相于全国性的影展和权威性的杂志,更多的摄影人认识了安昌,走进了安昌,记录了安昌,于是便有了人文摄影在安昌一说。

  宝麟老人是古镇的一位被众多摄影人追随的明星人物。当他头戴毡帽、浓眉长须的形象频频亮相时,这个韵味十足的经典造型几乎代表了安昌古镇的形象。当我慕名来到宝麟酒馆时,恰遇上了这位老人,他身着青布长衫、头戴乌毡帽,眉眼很像影视明星李琦。老人到底是见过市面的人,气宇轩昂且不乏博才和幽默。听说我来自嘉兴,老人来了兴致,因为他结识一些嘉兴摄友,彼此颇为投缘。这时,路上走来几位摄影人,当他们欲把镜头对准老人时,发生了有趣的一幕:老人对着他们摆了摆手说,你们先别忙,来我这里拍照有个规矩,叫得出我名字可以拍,叫不出那就别拍。大家面面相觑,颇有些尴尬。老人颇有几分得意说,拍我的照片都认识我,然后他又指了指挂在店门口的几个像框说,瞧瞧这些照片,都是出自知名摄影家之手,你们连我的名字都叫不出,那还拍什么照呢!此后,无论他们怎么央求,老人愣不答应配合,最后只好悻悻离去。当然,老人完全有理由以自己独特个性和喜好去接纳或者拒绝一些东西,从他的身上,我领略了古镇民风中一种古朴与现代交融的率直和童真。

  我道别了老人,又向前一路寻觅而去。这时,在爬满青苔的石板桥下,一条“吱呀”作响的乌篷船从水巷深处的雾气中摇出来,荡开了小河涟漪和涟漪中的童话。呵,正是这湿漉漉的水乡、红彤彤的腊月、晃悠悠的乌篷船,土兮兮的乌毡帽、硬笃笃的绍兴话,编织了属于江南童话式的腊月风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