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2月15日讯 (记者 朱海兵 通讯员 吕晶 吕律) 节日即将来临,记者这些天走访杭城各大商厦发现,各种洋品牌的化妆品、服装等都卖得特别火。“过年了,总要买得像样些才对”成了很多消费者的共同理由。
“在春节比平时多花些钱,买得好一点,这很正常。但很多消费者把‘像样’一味视同是买洋品牌,就走入了消费误区。”省工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当前消费领域的崇洋、崇贵现象比较严重,误以为名气越大、价钱越高就越不会有质量问题,尤其是“国际品牌”更是一好百好。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工商部门在市场检查中还发现,被查处的洋品牌往往是“大品牌、高价位、低标准”,产品涉及奶粉、洋快餐、化妆品、服装和相机、汽车等,越来越多声名显赫的洋品牌跌入“质量门”事件。有关专家指出,洋品牌之所以问题不断,与长期以来形成的“洋品牌为尊”的消费观念和监管缺失有关。尤其是“超国民待遇”使得一些洋品牌的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市场销售,几乎到了依靠企业自律的地步。据悉,去年我省各级工商部门查处了多起洋品牌劣质皮鞋案,并在日前下发了处罚通知书。
节日前夕,工商部门正在对消费者投诉较多的洋品牌商品进行抽查。“所有商品,不管来自哪个国度、是哪种品牌,都应该一视同仁。”省工商部门表示,各级工商都将进一步加强对节日市场的检查力度,不放过任何问题商品,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以提醒和帮助广大消费者树立以节约、理性、品质等要素为核心的新消费理念,同时也希望广大消费者要扭转对洋品牌的迷信,从“仰视”转变成为“平视”,自觉确立成熟、理性的新消费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