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文化休闲
3  4  
PDF 版
· 银幕上的过年镜头
· 欢乐奔放的大奏鼓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银幕上的过年镜头
■本报记者 竺大文
  过年了。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一些难忘的过年。

  在电影胶片上,在电视屏幕上,我们一样也能找到这样让人难忘的过年情景。不仅如此,从这些过年的情景里,我们仿佛快速扫描到时代的变迁。

  影视作品中的过年,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过年还有明显的不同,就是并不都是那么欢乐的,而是悲喜交集,喜忧参半。道理也很简单,过年,这个特殊的场景,提供给了艺术家们太多的方便去表现各种喜怒哀乐了。

  怪不得后来有一部电视剧《一年又一年》,说的就是几十年的过年的事情,每集都过一次年,这么着,把一段历史都浓缩在里面了。

  “银幕上的过年”之喜

  说到过年,我们很容易想到一部就叫《过年》的影片。说的是,东北某乡,李保田扮演的主角,外出做生意回乡,他赚了一些钱,几个子女怀着各自的心思回家过年,演出了一场悲喜剧。

  经济生活的活跃改变着传统的过年气氛。观众们在这部片子里看到许多至少凸现当时背景的饶有兴趣的细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电影的魅力不仅没有减少,每次不经意看到的时候,总会让人流露出对那个时期的亲切的笑意。

  影片里有不少现在我们非常熟悉的明星:李保田、赵丽蓉、葛优、六小龄童、胡亚捷、梁天。演员丁嘉丽后来回忆说:“为了真实地表现农村的春节,剧组特意在春节时来到东北的一个小山村赶拍。扭秧歌、放炮仗全是当时的真实情景。”影片最后,两个老人出去旅游,当时还有许多人都觉得不太可能。现在,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这部电影为我们定格了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个普通家庭场景。片中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组合似乎就是当时社会不同家庭、不同人群的生活缩影和典型。这固然是艺术家们的贡献,却也证明了,过年这个特殊的场合,很是适合用来展示一幅真实、亲切的生活画卷。

  这本片子最后的年没能过成,有点不够完美,但影片背后展现的社会进步和创作者的乐观态度,仍然让我愿意把它归纳到“喜”里。

  “银幕上的过年”之怒

  中国的民族电影诞生于1905年,从那时候开始,战争的炮火伴随着人们渡过了漫长的动荡岁月,年在人们的记忆里往往夹杂着惨烈的枪声和弥漫的硝烟。东北沦陷,华北危及,流亡的大学生发出抗日救亡的呐喊。在一个漫天飞雪的大年夜里,在学生们悲怆的歌声中,林道静的思想就是这样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扮演林道静的谢芳说,这个电影是我的第一部戏,而且这个《青春之歌》里面的过年,它也和一般的年不太一样,它有它的特点。这是1931年,学生都特别得激愤,因为它不是一般的过年。家也回不去了,让帝国主义占领了,作为一个爱国的青年学生那是不能忍受的。所以他们就集中在那里,大家团结在一起,就唱。

  也许我们还会想起电影《林海雪原》,解放军战士怀着对土匪的愤怒,利用除夕之夜的百鸡宴,冒雪上威虎山,将土匪一网打尽。

  不过,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是新中国了,杨子荣的扮演者王润身也在长白山渡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他回忆说,茫茫林海,外边零下38度,室内,我们住的森林铁路管理局的小招待所,烧的火墙火炕。我们几个人在一个小土炕上,光穿个小裤头。那个三十晚上还挺热闹。跟工人们,演员们,大伙,是天南海北地唱的,说的,跳的。那是他记忆中难忘的一年。

  “银幕上的过年”之哀

  尤其是反映旧时代生活的作品,特别愿意把一些悲剧性的事件设置在过年这个本来该是团聚的日子,来加重其悲怆的力度。影片中的祥林嫂在除夕夜被驱逐出门,悲惨死去,年在这部影片当中显得异常残酷和阴冷。

  被封建礼教吞噬的不仅有像祥林嫂这样身在偏远农村的劳动妇女,生在官僚地主大家庭里的觉新同样面临窒息。在辛亥革命和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年轻人热血沸腾渴望冲破旧的习俗。可是,在这样一个封建没落的大家庭里,过年的气氛只能由高老太爷的心情来决定。

  逃债与逼债是旧中国的工商业者对于年关的最清晰的记忆。在影片《林家铺子》中,节日显得混乱而无序。通过林老板一家人春节前后的遭遇可以看出旧中国民族工商业风雨飘摇的凄凉命运。

  在破败动荡的社会状况下,对于贫苦百姓来说,年往往成了一个关口。尽管如此,人们对过年的热情却从没有改变过。在电影《白毛女》中那段关于红头绳的经典片段曾深深影响了几代观众。

  “银幕上的年”之乐

  自1997年起内地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诞生后,每逢过年,总有又一批制作精良、明星荟萃,洋溢着幸福感的电影装点着节日的喜乐气氛。这也算是中国电影工作者对年的最好的贺礼。从那以后中国老百姓在过年时又多了一种娱乐方式——看贺岁电影。

  贺岁片的发源,还得追溯到香港电影工作者的贡献。开始,家庭喜剧和动作大片是最受观众欢迎的春节贺岁电影。《八星报喜》、《合家欢》、《92家有喜事》、《97家有喜事》等片聚集众多明星参演客串、讲述一个大家庭矛盾百出的搞笑故事,充满喜庆气氛,深得妇女观众喜爱。

  成龙自《城市猎人》起,将自己每年一部的动作大片如《醉拳2》、《简单任务》《义胆厨星》、《我是谁》等放在春节档期上映,以硬桥硬马的玩命搏斗赢得了男性观众的青睐。几乎与此同时,高志森的《花田喜事》及刘镇伟的《东成西就》开创的夹杂武打歌舞的古装贺岁喜剧亦成为后来贺岁片的重要模式。而周星驰、徐克分别以行业竞技斗法展开情节的《龙的传人》和《满汉全席》则对后来杜琪峰导演的《呖咕呖咕新年财》有着很明显的启迪作用。

  在这些影片中,过年当然是一个不断出现的欢乐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贺岁片的阵容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内容越来越多元化,题材越来越宽阔。比如,像《手机》这样的贺岁片,就没有什么真正的过年的镜头,倒是致力于捕捉当下的社会现象,提供给过年的观众一些思考。

  不管怎么说,年永远不会消失,对于中国人来说,年是一个不变的情结。胶片里的年也会不断地演绎下去,它只会越来越欢快,越来越精彩。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