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石家庄2月14日专电(记者 张涛)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到底起源于何时?据考证,“春节”起源于新石器时期,但“春节”称谓正式冠名是在辛亥革命以后。
据《尔雅》记载,尧舜时称年为“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称年为“祀”,直到周代才称为“年”。汉武帝时,为了让历法定型不至错乱,创立并实行了“太初历”,以夏历的孟春之月(即今之农历正月)为岁首,一直沿用至清末。年节,也就是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也因此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
春节古称“正旦”“岁首”“三元”“三朔”等,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为“春节”。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区分阳历(即公历)和阴历两个“年”,把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
春节的名称虽不断变换,但其内涵和各种过节的习俗却代代相传。无论是喝“腊八”粥,送灶王爷,祭祖守岁,还是贴春联、逛庙会、闹元宵,种种过大年的形式背后都有其古老传说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