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新闻周刊·调查
3  4  
PDF 版
· 回家过年
普遍“三紧”
· 我们为什么“不敢花钱”
· 校园中的“另类童谣”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校园中的“另类童谣”
■通讯员 徐 莺 石 磊 本报记者 谢国平
  如今,戏谑、调侃的另类童谣与顺口溜开始流行校园。它们的诞生和流行对校园中的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影响?近日,我们到舟山市对十多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校园童谣也“暴力”

  在调查中发现,童谣中流露出来的消极情绪与暴力倾向不能不令人深感担忧。这些童谣和顺口溜种类丰富,有根据古诗词改编的,如“今日题量过度,双手不堪重负,虽有答案书,误抄书页他处,加速加速,大脑一塌糊涂!”“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到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

  有套用流行歌词歌曲而成的,如有同学形容家长会后的情形,就套用了《黄河大合唱》中的歌词:“妈在吼,爸在叫,老师在咆哮,老师在咆哮……”有的是学生因地制宜自编自创的,如“你若一回头,吓死河边一头牛;你若二回头,大庆油田不产油;你若三回头,乔丹改打乒乓球。”“你逗,你逗,你真逗;人比黄瓜瘦,没有三两肉;皮比城墙厚,子弹打不透;学会翻跟斗,翻进坑里头。”

  从内容来看,反映校园生活的童谣与顺口溜流传最广。如在校园内外已流行十几年、堪称经典顺口溜的“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以及篡改自《陋室铭》的“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走迪厅……”这些童谣因反映与同学息息相关的学习、考试生活而深入人心,传唱多年,经久不衰。

  这些童谣究竟是如何出炉的?创作者的灵感来自哪里?意图又是什么?

  一位善于创作顺口溜的同学说,他的灵感大多出自一些书籍、诗歌、歌曲,也有在家长之间的攀谈中出现的。调查发现,同学们自己创作的童谣、顺口溜充斥着一些负面情绪,大多反映了学生对现状的不满。多数“顺口溜”的“始作俑者”表示,创作灵感大多来自校园生活,如同学生活、学习以及一些考试课程。

  创作的意图主要是为了放松身心,发泄一些不满情绪,不让紧张的学习使精神疲惫。有受调查者表示:“有时候对老师或学校有不满了,就编一个顺口溜传传,发泄发泄,心情就好多了。”

  透过童谣反思现状

  虽说童言无忌,但一些“灰色童谣”在校园中的流行也让家长与老师们忧心忡忡。童谣“灰色”变脸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些什么?

  一些家长和老师认为,这体现出当今社会学生学习负担普遍较重,一些学生出现了反叛心理。这些童谣的内容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足。一位教师说:“有的顺口溜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坏风气,而有的则反映了同学们的不良习惯。”

  调查中发现,这些童谣中,搞怪类、发泄类内容居多,而且大都是一些发泄学习太苦的顺口溜,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如校园里传唱很广的一首童谣:“考试复考试,考试何其多。我生待考试,万事成蹉跎”、“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等等。

  这些套用古诗或歌词的童谣很受孩子欢迎,目前学生学习压力大、作业多,教育竞争极为激烈,所以有这么多反映学习生活的童谣、顺口溜问世;而一些拿绯闻同学开涮或对某同学的绰号肆意发挥的顺口溜,则有恶搞之嫌。还有一些格调低下、充满暴力或黄色、迷信等内容的歌谣,这些“另类童谣”往往会使学生混淆是非观念。

  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沉重的学习压力、学习负担影响了学生生活的质量,而身处个性、自由度都超过以前的时代,编一些校园童谣来说一说,作为一种宣泄与排解压力的方式,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

  让“阳光”童谣唱响校园

  同学、老师又是如何看待这些童谣、顺口溜?调查中,大多数同学都表示挺喜欢的,支持者的观点主要有:“挺有趣的,好玩!”“有些顺口溜还真说到咱学生的心坎上了”、“很有趣味性,调剂了枯燥无味的校园生活”。

  少数反对者的理由是:“有些纯属骂人的顺口溜,肯定反对”、“有些挺搞笑,但涉及人身攻击的话会伤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那么,老师们呢?一位姓夏的老师说:“我经常听见同学们说这些童谣,有些琅琅上口,挺顺耳的。但其中有些内容不太适合学生,我希望同学们能创作出一些有益的童谣。”一位老师认为,应该根据内容对校园里的童谣、顺口溜进行去芜存精:“一些童谣佳作不但应当保持下去,还要发扬传唱,让教室里充满健康、积极、向上的风气,也可以让同学们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轻松轻松!但对不文明的顺口溜要进行阻止。”

  一些教育方面的专家则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另类童谣”,眼下已是网络时代,这种童谣本身对孩子的成长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孩子长大后就不会再吟诵了。作为家长和老师,则应正确对待,可以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作为学校,也应对孩子自编自唱童谣这一现象予以适当引导,鼓励孩子们多创作一些朗朗上口、生动有趣和内容积极向上的歌谣。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