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华邮政公司”12日在公司员工及其眷属的强烈抗议声中,仓促更名为“台湾邮政公司”。这是民进党当局推动所谓“正名”“去中国化”的又一动作,也是其在“法理台独”之外大搞“心理台独”的又一例证。
近一个时期,民进党当局在历史教材、台北“故宫博物院”、桃园机场和公营企业名称等领域四处出击,动作频频,不仅使“中油”“中华邮政”等企业因更名而耗费巨资,而且在岛内外引起强烈的争议。岛内舆论对此骂声一片,美国国务院也发表声明,指出台湾当局此举企图片面改变台湾现状或朝向独立,并再次强调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但是,民进党当局对此置若罔闻,一意孤行推动“正名”。
民进党当局的“正名”动作,绝非简单的“文字游戏”和“无谓的政治操弄”,而是隐藏着肮脏的选举图谋和险恶的“台独”用心。“正名制宪”是陈水扁在其第二个任期提出的“台独”总目标,“正名”与“制宪”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目前,在岛内在野政党、民众和大陆方面、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和强大压力下,陈水扁要想在体制内炮制出一部“台独宪法”几无可能,“法理台独”注定是行不通的。为了挽救“台独”颓势,陈水扁当局转而以“正名”为重点,大肆推动“去中国化”。
从短期看,“正名”可以制造某种程度的“台独”假象,有利于陈水扁、台湾当局和民进党争取“深绿”选民,对“台独基本教义派”有所交代,并在岛内即将来临的两次大型选举中制造族群对立、炒作“统独”议题,从而转移舆论对陈水扁家族和当局贪腐无能的关注和批判,使民进党在选举中得以摆脱困境。从长远看,“正名”是一次大规模的“台独”思想教育,将造成岛内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错乱,在岛内培植“分离意识”,为“法理台独”营造社会舆论和民意基础。
“法理台独”之害众所周知,“心理台独”之害同样不可低估。对于民进党当局甚嚣尘上的“正名”动作,岛内政党、台湾同胞和国际社会理应警惕之、共讨之、反对之。
新华社记者 陈斌华
(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