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爱心劝募”背后的博客文化转身
· “爱心劝募”背后的博客文化转身
· 该用怎样的文化
滋养网民
· 网络发起的全国劝募
· 名人博客的社会责任
· 用行动告诉世界:博客里有真善美
· 试水博客求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该用怎样的文化
滋养网民

  主持人:政府对网络的重视可谓与日俱增,从一开始的“加强管理”,到现在的“大力发展”,决心和力度一次胜过一次。此次胡锦涛总书记更是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

  问题是,在全球一体的网络世界里,什么样的声音才是强有力的中国声音?

  郑元者(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网络文化与现实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内容可以随时更改,不断“刷新”,永远处在未完成的形态中。说它“草根”也好,“琐碎”也罢,总之从管理者的角度看,网络文化实在太过“无形”,难以掌握。这一次我们不仅要管理好,而且还要让“下里巴人”捧出“阳春白雪”来,这听起来似乎是难上加难。

  但是,大家也要认识到,正是因为网络强大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网络文化必然是道“天然活水”,上亿人民的智慧都在文化活水中充分交流和抒写,乃至竞争,能体现当今“中国气派”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品牌,最终很可能就是来自网络。

  退一步说,即使它不从网上诞生,也要经过网民的验证,难逃在网上供人点评的“宿命”。据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国网民已经占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个比例将来一定还会翻倍,网络虽不能代表全体中国人的意愿,但也是凝聚民族共识、建构主流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个“关口”。高科技时代的社会,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不可逆转,无论会不会上网,人们都在信息时代的情境中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期盼网上形成一批体现民族气派的文化品牌,不仅极有可能,而且也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主持人:您说的只是网络文化的“先天优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才能不让它后天“误入歧途”,恐怕才是问题的关键。

  郑元者:我认为,最主要的破题理念,也是目前最缺乏的操作理念,就是“信任”。网络文化的虚拟性、流动性,不同于现实中可见的文化形态,以往常用的堵截严打,在网上往往扑空。

  我们必须意识到,这1.37亿网民大多是有文化的一族,也是网络的主要参与主体。发挥网民的能动性,与他们平等对话、共同防范,才能打造一张疏而不漏的“防御网”,有效扫荡网上的乌烟瘴气。而这种众志成城、上下一心的执行力,离不开信任的基础。这种信任看似无形,实为有形,它是健全社会、健康文化的自信心的强力表露和确证,所以信任不是消极放任,而是积极的合作诚意和共同的信赖呵护。执行难度越大,越需要双方相互信任,同时,也只有感受到信任,每个个体才有文化创造的热情,我们的社会才会有牢固的文化心气和理想。

  主持人:由此可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不仅仅是指优秀的文化品牌,更是指一个健康的基础秩序、和谐的价值生态。然而这是一个崇尚个性、多元的时代,塑造一个人的心灵已够劳心伤神,企图塑造一群人的心灵,会不会有些天方夜谭?说到底,网络的整体文化生态,能不能乖乖接受人为打造?

  郑元者:确实,行为可以强迫,心灵却不能。因此,一种文化的形成需要漫长的等待,有时甚至要历经几个世纪,才趋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此过程中我们只好袖手旁观、放任自流,关键还在于怎么去建设。因为,尽一切制度安排、政策设计,努力打造一个参与主体之间和谐共处、共生共建的服务平台和创造平台,不仅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一个服务型政府的分内事。如果能够“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一个平等、理性而又富于创造意志的网络交互平台,那么我们离凝聚某种价值共识和社会文化心气的那天,虽不近,亦不远矣。

  (据《解放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