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品牌浙江
3  
PDF 版
· 又好又快
推动“品牌大省”建设
· 驰名商标认定的法律内涵
· 把小家电做成大产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2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又好又快
推动“品牌大省”建设

  同样的质量,没有品牌,卖不出好价钱;同样的产品,没有品牌,上不了档次……我省不少企业都有这样的同感。

  2007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6个年头,也是中国走出“五年保护期”的头一年。众多的中国品牌,将面临着强烈的冲击。那么,浙江该如何应对呢?

  鉴此,笔者对浙江省经贸委副主任郑一方就如何又好又快地推动浙江“品牌大省”建设进行了访谈。

  

  问:我省的品牌建设现状如何,市场的竞争力有多强?

  答:2006年是全省“品牌大省”建设工作实质性启动的一年。全省在“品牌大省”建设的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机制建设、环境营造、培育提升、争创品牌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品牌数量和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至“十五”期末,全省累计注册商标25万余件,列全国第二,其中中国驰名商标70件,位居全国首位;证明商标总数22件,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中国名牌产品数量139个,占全国总量的15%,居全国第二。2006年,全省又新增中国名牌57个,新增商标注册2万,商务部重点培育出口品牌51家,38家企业被首批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列京沪之后居全国第三。全省共有85家国家级区域品牌(产业基地)申报了省品牌专项。

  二、品牌经济的效益日趋明显。2005年,全省工业名牌企业以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约2%的比例,完成了全部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总量的22.8%。制造业30个行业中,我省有18个行业销售份额在10%以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产业优势,在这些行业中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占了相当的市场份额,许多产品还成为国际跨国商业集团的全球采购对象。

  三、品牌企业的竞争力明显增强。特别是品牌企业在经营规模、经济效益、市场开拓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另外,品牌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意识和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强,而境外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像万向集团、华立集团、杭州机床等企业在发达国家收购境外品牌企业、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搭建更高的参与国际竞争平台。

  

  问:在品牌建设推进过程中是否还会有一些问题存在,或者说有哪些需要继续改进的?

  答:打造“品牌大省”,这是一个在摸索中进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会有问题产生。

  首先,大家对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这个“大家”不仅包括企业,还包括政府有关部门。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可能认为创品牌是企业行为,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没有意识到政府在引导和鼓励企业创牌方面的积极作用,更没有将之上升到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就企业而言,有的重产品包装而轻内涵挖掘和品牌延伸,缺乏对品牌资源的有效运作和自我保护,品牌内在价值挖掘不够。

  其次,就是品牌竞争力的提升。我省的品牌建设虽然位居全国前列,但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品牌仍然匮乏。特别是在家电、IT、装备制造等领域,浙江缺少重量级品牌与强手抗衡。迄今,浙江尚无一家企业进入世界最具价值品牌排名。

  另外,我省品牌发展结构不合理,品牌建设工作推进不平衡。从三大产业品牌分布和发展情况看,工业品牌建设相对领先,服务业和农业品牌建设相对滞后。贴牌加工、无牌加工现象仍然普遍,亟需加大培育提升力度以增强产业集群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品牌成长的政策和社会环境仍需改善,增强鼓励和奖励机制,减少地方保护主义等等。

  

  问:建设“品牌大省”,政府有何规划,并有哪些政策支持?

  答:在建设“品牌大省”这件事上,企业是主力军,政府是“领头羊”。出台有利于名牌创建、品牌打造的政策,是推动发展的必要手段。2005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品牌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从强化创牌基础、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创新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社会力量和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等八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均较强的政策举措,为全省有序推进品牌大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同时,省里还要建立推进品牌大省建设的工作机制,包括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品牌激励机制,设立相关专项资金,加强品牌创建的基础工作以及营造有利于品牌建设的良好环境,利用宣传舆论工具,塑造正确的品牌消费观念,引导品牌消费能力等等。

  

  问:2007年,我省品牌建设工作将有哪些计划和措施?

  答:2007年,我省要围绕《意见》确定的七个方面的工作任务,按照“实基础、重培育、强规模、拓领域”的思路,完善工作机制,优化资源培植,集中各方力量,营造良好环境,合力推动我省品牌大省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首先要加强品牌基础工作,着力提升企业创牌能力。这要从深化商标、质量、标准、管理等基础性工作抓起,继续深入开展“千家争名牌,万家创品牌”、“质量兴市、名牌兴业”活动。同时还要加快构建品牌建设基础信息平台,为政府部门决策分析提供一手材料。加强品牌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企业培养和引进品牌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其次要发挥块状经济优势,着力推动区域品牌的创建,构建区域品牌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建立基础标准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从自发创牌到自觉创牌转变。要求利用现代化手段构筑品牌发展的服务平台,并且做好集体商标设计、注册、管理和区域品牌文化建设。

  再则就是要突出龙头企业的培育,促进品牌经济的发展壮大。如增强品牌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结合大企业集团培育发展和省“三个一批”建设,重点培育主导产品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超大规模品牌企业、主导产品出口量达到1亿美元的出口创汇型品牌企业、主导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技术含量的优势企业以及主导产品具有地方传统特色与优势的品牌企业。还要加大品牌运作力度,发挥强势品牌企业辐射带动效应,引导企业在做强主业基础上,以品牌为纽带实施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实现产业链基础上的低成本扩张,包括与国际大企业合资合作,鼓励品牌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

  最后,也是重中之重,是要将“创牌”和“保牌”并举,着力营造品牌发展的良好政策和社会环境。包括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品牌产品、企业、区域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努力营造品牌建设的舆论环境。这是要靠大家一起努力做的。

  (来敏敏)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