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朋友的介绍,扎西陪妻子措毛特地从玉树(藏族自治州)赶到西宁看眼病,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一家开张才一个多月的专科医院——“西宁中古友好眼科医院”。
据介绍,古巴的心脏搭桥、心脑血管等医学技术在世界上都居领先地位,尤其是眼科的先进水平被世界公认。
据统计,自2006年12月12日医院开诊以来,已吸引4000多人次前来就诊。在慕名而来的病人心目中,14名来自古巴的眼科专家是这所医院最闪亮的“金字招牌”。
第一次出拉美就来到中国
得知自己被列入援助中国的专家名单,古巴专家安娜·玛丽亚·门德斯·杜克·德埃斯特拉达心情矛盾。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德埃斯特拉达舍不得离开女儿们远赴他乡;可中国“遥远而神秘”的国土又让她神往。在丈夫的支持下,德埃斯特拉达和32名古巴同行一起来到西宁,开始为期1年的医疗援助。
德埃斯特拉达担任白内障和青光眼专家已有19年,她告诉记者,来中国前,她曾在玻利维亚进行医疗援助。
“拉丁美洲比较贫穷、缺医少药。为让穷人看得起病,让失明的人重见光明,古巴政府近年来实行了‘奇迹手术计划’,在很多国家为病人免费治疗。”德埃斯特拉达说。
称为“奇迹”似乎并不为过,曾有一对委内瑞拉父子,父亲天生患白内障,儿子出生后也是先天白内障。相依为命的父子,却谁也没有见过谁,经过古巴医生的精心治疗,父子二人终于相“见”。据古巴公共卫生部去年12月的统计,已有28个国家的上百万人受益于“奇迹计划”。
“这项计划虽然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一直局限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我们第一次走出拉美,就来到中国。”德埃斯特拉达说。
气候、思乡和语言不通
进入寒冬的西宁,气温已经下降到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由于难以适应高原的寒冷,德埃斯特拉达和同事们平时基本不出门。
德埃斯特拉达说:“我想家,想我的女儿。”“我们有的同事小孩还不到1岁,他们更想念自己的孩子。”
然而,气候和思乡都不是最大的困难。“最大的障碍是语言不通,医患沟通极其困难。”德埃斯特拉达介绍,由于医院只有一个西班牙语翻译,她在给病人看病时只能用英文。通常,每个诊室配备一名古巴专家、一名中国医生、一名英文翻译。中国医生英文不好,英文翻译不懂医学,病历还得中国医生写,译来译去使看病的速度很慢。
严谨精神感动中国病人
“古巴医生看病特别仔细,一个医生看不准,就请两三个专家一起看,不会不懂装懂,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也不会轻易下结论。”扎西告诉记者,他陪妻子已经来了五六次了,这天是最后一次,要确诊。
古巴眼科水平在世界上能搞出名堂,恐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医生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古巴政府在医院附近为来华的古巴医生购置了房子,两个人一个房间。晚上,经常有三四个房间的医生聚在一起,切磋、交流当天出诊遇到的疑难病例。
给中国的设备是最先进的
为让第一家中古合作的眼科医院落户西宁,西宁市卫生局颇费了一番周折。据西宁市副市长王绚介绍,由于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紫外线强,青海省白内障总发病率高达0.3%。可青海省自身缺乏完整的眼科服务体系和专业的技术设备,很多患有疑难眼病的患者只能赴北京、上海等地治疗。
2005年9月中旬,西宁市卫生局从青海省商务厅获悉,古巴医学代表团计划在中国建立若干眼科医院。在西宁市卫生局的积极争取下,2005年10月27日,古巴代表团与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合作项目意向书,这才有了西宁中古友好眼科医院。
友好医院院长豪尔赫·路易斯·莱昂·阿尔瓦雷斯告诉记者,古方负责提供全套设备和专家,中方负责提供合作经营的场地和相关工作人员,合作期限为10年。其中古方投资占85%,截至目前共投入600万美元。
据介绍,古巴提供给友好医院的设备也是最先进的。一位古巴医生告诉记者,美国封锁古巴,他们就到欧洲去购置设备。
德埃斯特拉达说,按照原来的计划,古巴要在中国建30家这样的医院,“古巴虽然经济相对困难,但我们再困难也要履行合同,实现自己的诺言。”
卜晓明 顾玲(据《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