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专版
3  
PDF 版
· 富裕和谐新萧山
· 重点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2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沿着科学发展轨道 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富裕和谐新萧山
率先小康重任在肩
  沿着科学发展轨道 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富裕和谐

  新

  萧山

  奔竞不息,勇立潮头。萧山大地而今再显新面貌。

  真情实干,锲而不舍。萧然儿女埋头再创新业绩。

  从新世纪伊始的2002年,至2006年的“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弹指一挥间。过去的四年,是萧山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结合最好的四年;过去的四年,是拓展发展空间、深化改革、促进开放力度最大的四年;过去的四年,是推进城市化、融入大杭州、建设新农村进展最快的四年;过去的四年,是社会事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稳定工作最实的四年;过去的四年,是人居环境变化、人民生活改善、群众获得实惠最多的四年;过去的四年,是领导班子团结、干群关系融洽、执政能力提高最为显著的四年。

  过去的四年岁月,萧山的决策者带领全区上下走出了一条“沿着科学发展轨道,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成功道路。他们坚持率先领先,善于好发展、快发展、先发展;他们把握实情实际,善于谋全局、解难题、稳大局;他们勇于创新创造,善于新探索、新突破、新跨越;他们优先惠民富民,善于察民情、解民困、保民生;他们形成合心合力,善于求大同、集大智、成大事。

  成绩属于过去。锐意进取的萧山人,在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继续奋发图强,只争朝夕。他们给自己确定的今后五年的前进目标是一个富裕和谐的现代化萧山。

  富裕和谐现代化萧山——这一奋斗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争先、实绩作为率先、综合地位领先,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萧山实践的具体化。这一目标,将通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证萧山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始终走在前列。

  辉煌四年,科学发展成绩斐然

  刚刚过去的4年,萧山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全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335.5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699.81亿元,年均增长20.2%,人均GDP超过74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从2002年的33.2亿元和14.5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83.87亿元和39.93亿元,年均增长26.1%和28.6%。四年来,萧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95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36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181.53亿美元。全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继续位列全省县(市、区)第一、全国第七。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全区的三次产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4.7亿元,年均增长7.9%;实现工业总产值2507.27亿元、工业利润124.2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4.95%和29.56%,27家企业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94.3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09亿元,年均增长22%。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4.7亿美元,位列全省第一。

  ——发展平台不断拓展。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有效拓展了发展空间,桥南及市北西部区块征迁工作全面推进,安置小区动工建设。四年来,全区实际利用外资达6.28亿美元。中国重汽集团年产10万台汽车发动机项目落户桥南区块,成为萧山目前引进的最大单体内资项目。江东、临江工业园区被核准为省级开发区。区里成立了钱江世纪城管委会,启动区块开发建设有序推进。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如今,萧山融入大杭州、城市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区面积从2002年的32.1平方公里扩大到2006年的4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62.5%。社区硬件设施不断改善,管理覆盖面逐步拓展,社区建设成效明显。目前,萧山城区的绿地率34.1%,绿化覆盖率33.5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农村新增绿化面积129.72万平方米,荣获中国首个园林绿化新兴产业基地称号。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萧山成功创建成为首批“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区”。学校基本建设总投资12.6亿元,标准化学校建设水平居全省县(市、区)首位,省教育强镇覆盖率达100%;提前基本普及15年教育,较好解决了3万多名外来工作者子女就学问题。2006年度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6.8%,每两年为参加人员进行免费体检,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萧山还被授予全省首批平安县(市、区)。

  ——生活品质显著提高。目前,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1238元和10588元,年均增长12%和9.6%。全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养老、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全覆盖。全区各类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60多万人;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人员达25.64万人;基本完成新老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全区四年间新增就业岗位13.9万个,帮扶8.2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3.32%,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万人。2006年开始,萧山为70周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为9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和百岁老人发放长寿补助金。

  未来五年

  仔细分析当前的发展形势,萧山的决策层清醒地意识到,未来五年,是实施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萧山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决战时期。

  如今,萧山今后五年的发展宏图已经绘就: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现代化萧山”的目标,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在2007年实现基本全面小康的基础上,2011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全区上下将紧扣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围绕就业、就学、就医、养老、社保、住房、环境、救灾、治安、安全生产等十大民生问题,着力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问题,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听,号角已经吹响。萧然儿女已经在经济强区、现代城区、文化名区、环境立区、幸福之区的“五区”建设征程上迈出了新的前进步伐。

  ——经济强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质量。充分利用萧山国际机场特有的资源优势,形成空港经济圈;加快江东、临江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实施湘湖二期建设,实现休闲旅游业新提升;加快推进钱江世纪城建设,构筑钱塘江南岸的中央商务区,到2011年“一港四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适度发展重化工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发展品牌经济;积极打造服务业发展高地,加快发展休闲旅游、物流、会展、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

  ——现代城区。按照“新城优化功能、组团加快发展、沿江重点开发、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强化萧山的中心城区建设,加快“疏老城、建新城、连杭城”步伐,着力缓解城区交通“两难”,实施“城中村”改造。推进庆春路过江隧道、江东大桥、地铁、钱江通道和机场二期的建设。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等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

  ——文化名区。充分挖掘钱塘江、湘湖、跨湖桥、围垦和越文化的内涵,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保护民间艺术精品,繁荣文艺创作。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逐步使文化产业增速高于GDP增速。建设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强区。

  ——环境立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城市绿化覆盖率40%以上,自然保护区覆盖率5%以上,创建15个全国环境优美镇、150个生态村,力争到2011年基本完成生态区创建任务。确保2011年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努力改善河道水质和区域水质。提升软环境,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优化政策、人文和服务环境,完善政策机制,鼓励各类人才来萧山创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健全信用机制,建设信用萧山。

  ——幸福之区。合理调节社会利益,提高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加强“平安萧山”建设,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全民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构筑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劳动就业等民生保障网络,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五大保险全覆盖。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衣食住行条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人的全面素质。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